|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引言 | 第11-19页 |
| 一、研究缘由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7-19页 |
| (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7-18页 |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概述 | 第19-27页 |
| 一、协商民主的涵义 | 第19-21页 |
| (一)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 | 第19-20页 |
| (二)协商民主的涵义 | 第20-21页 |
|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涵义与特征 | 第21-27页 |
|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 | 第21-22页 |
|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定义 | 第22-23页 |
|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征 | 第23-27页 |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理论渊源 | 第27-33页 |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 | 第27-30页 |
| (一)多党合作理论 | 第27-28页 |
| (二)统一战线理论 | 第28-29页 |
| (三)人民民主理论 | 第29-30页 |
| 二、对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借鉴 | 第30-33页 |
| (一)协商民主概念的引进 | 第30-31页 |
| (二)关注公共利益 | 第31页 |
| (三)强调平等性和公开性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现实依据 | 第33-41页 |
| 一、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政治基础 | 第33-35页 |
| (一)多党合作制度与协商民主 | 第33-34页 |
| (二)政治协商制度与协商民主 | 第34-35页 |
|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经济基础 | 第35-36页 |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 第35-36页 |
| (二)市场经济观念的外溢提供了价值观念支撑 | 第36页 |
|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 | 第36-38页 |
| (一)公民社会培育了协商主体 | 第37页 |
| (二)公民社会提供了协商规则 | 第37-38页 |
| 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文化基础 | 第38-41页 |
| (一)“和”文化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政治文化基础 | 第38-39页 |
| (二)互联网文化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拓宽了平台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路径 | 第41-53页 |
| 一、从宏观制度层面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 第41-46页 |
| (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 第41-43页 |
| (二)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43-45页 |
| (三)完善政府的民主决策机制 | 第45-46页 |
| 二、从微观制度层面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 第46-53页 |
| (一)创新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 | 第47-49页 |
| (二)不断完善听证会程序 | 第49-50页 |
| (三)发挥网络政务平台的积极功能 | 第50-53页 |
| 第五章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意义 | 第53-59页 |
| 一、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 第53-54页 |
|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 第54-55页 |
|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 第55-57页 |
| 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 | 第57-59页 |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