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7页 |
第一章 对话理论的源起 | 第7-16页 |
第一节 哲学的对话可能 | 第7-12页 |
一、主体间性的生成 | 第7-11页 |
二、主体间性生成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学领域的对话 | 第12-14页 |
一、文学对话的可能 | 第12-14页 |
二、文学对话的意义 | 第14页 |
第三节 余华长篇小说的对话叙述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叙述者与作者的对话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叙述者与作者对话关系的辨析 | 第16-18页 |
一、作者被叙述者逐离 | 第16-18页 |
二、作者在对话中未曾远离 | 第18页 |
第二节 余华长篇小说叙述者与作者对话的流变 | 第18-24页 |
一、作者在对话中的直接显现—《在细雨中呼喊》、《活着》 | 第19-21页 |
二、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对话—《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 第21-22页 |
三、叙述者之间的对话—《第七天》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人物与人物的对话 | 第24-34页 |
第一节 语言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 第24-25页 |
一、文本语言自足性的困境 | 第24-25页 |
二、人物语言日常性的回归 | 第25页 |
第二节 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三个维度 | 第25-34页 |
一、对话展示鲜明的人物性格 | 第26-28页 |
二、人物对话流露的民间立场 | 第28-30页 |
三、人物对话构建的平等关系 | 第30-34页 |
第四章 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 第34-42页 |
第一节 作者与读者对话的可能 | 第34-37页 |
一、隐含作者的两种叙述方式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余华长篇小说中的作者与读者对话 | 第37-42页 |
一、儿童视角的不可靠叙述 | 第37-39页 |
二、第三人称视角的不可靠叙述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