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大同思想与互文性理论源流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大同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 第9-11页 |
一、大同思想在文学中的萌芽 | 第9-10页 |
二、大同社会的基本定型和特征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互文性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 第11-16页 |
一、互文性的提出和发展 | 第11-14页 |
二、互文性的涵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古代文学中大同梦幻的互文交织 | 第16-38页 |
第一节 散文中的大同思想 | 第16-32页 |
一、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 第16-22页 |
二、两汉及以后的散文 | 第22-27页 |
三、人物传记 | 第27-30页 |
四、散文中大同思想的互文性手法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小说中的大同理想 | 第32-38页 |
一、世外幻境 | 第32-34页 |
二、亦真亦幻 | 第34-35页 |
三、小说中大同思想的互文性手法 | 第35-38页 |
第三章 互文性下的大同思想母题 | 第38-47页 |
第一节 作品中大同思想的互文性特征 | 第38-41页 |
一、原始社会的追忆 | 第38-39页 |
二、神话故事的重现 | 第39-40页 |
三、诸子思想的糅合 | 第40-41页 |
四、脱离社会的空想 | 第41页 |
第二节 大同思想的文化意指、心理成因及其与民族的思维方式联系 | 第41-44页 |
一、文化意指 | 第42页 |
二、心理原因 | 第42-43页 |
三、平等和关爱 | 第43-44页 |
四、诗性思维 | 第44页 |
第三节 互文性下的大同思想 | 第44-47页 |
一、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符号 | 第45页 |
二、具有特定的文化寓指——大同的乌托邦 | 第45-46页 |
三、对自由平等思想的矫枉过正——法西斯主义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