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及最优资本结构判断 | 第14-19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4页 |
2.1.1 资本结构 | 第14页 |
2.1.2 资本结构优化 | 第1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2.1 MM理论 | 第14-15页 |
2.2.2 权衡理论 | 第15页 |
2.2.3 代理理论 | 第15页 |
2.2.4 信号传递理论 | 第15页 |
2.2.5 优序理论 | 第15页 |
2.3 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决策理论模型 | 第15-19页 |
2.3.1 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静态权衡模型 | 第15-16页 |
2.3.2 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 | 第16页 |
2.3.3 调整成本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 | 第16-17页 |
2.3.4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 | 第17-19页 |
3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9-39页 |
3.1 行业状况分析 | 第19-24页 |
3.1.1 行业基本情况分析 | 第19-20页 |
3.1.2 行业融资结构分析 | 第20-21页 |
3.1.3 行业资产负债分析 | 第21-22页 |
3.1.4 行业负债结构分析 | 第22-24页 |
3.1.5 行业产权结构分析 | 第24页 |
3.1.6 行业状况小结 | 第24页 |
3.2 公司概况及经营现状 | 第24-27页 |
3.2.1 经营业务 | 第24-25页 |
3.2.2 组织架构 | 第25页 |
3.2.3 行业地位 | 第25-26页 |
3.2.4 经营现状 | 第26-27页 |
3.3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历史沿革 | 第27-32页 |
3.3.1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的初始情况 | 第27-29页 |
3.3.2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的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3.3.3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路径 | 第30-32页 |
3.4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问题分析 | 第32-39页 |
3.4.1 债务比率过高 | 第32-34页 |
3.4.2 负债结构不合理 | 第34-36页 |
3.4.3 财务杠杆系数高 | 第36-37页 |
3.4.4 股本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3.4.5 融资渠道单一 | 第38页 |
3.4.6 营运资本不足 | 第38-39页 |
4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优化 | 第39-57页 |
4.1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 第39-40页 |
4.1.1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优化的原则 | 第39页 |
4.1.2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 | 第39-40页 |
4.2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优化的思路 | 第40-41页 |
4.3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优化基础分析 | 第41-44页 |
4.3.1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偏离程度 | 第41-42页 |
4.3.2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 | 第42-44页 |
4.4 静态优化 | 第44-45页 |
4.4.1 静态最优资本结构方程 | 第44页 |
4.4.2 华北制药最优资本结构方程的计算 | 第44-45页 |
4.5 动态优化 | 第45-57页 |
4.5.1 华北制药SWOT分析 | 第45-48页 |
4.5.2 华北制药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0页 |
4.5.3 资本结构合理区间确定 | 第50-54页 |
4.5.4 华北制药最优资本结构区间的检验 | 第54-57页 |
5 实施华北制药资本结构优化的保障措施 | 第57-60页 |
5.1 保持资本结构弹性 | 第57页 |
5.1.1 对调整成本加以控制 | 第57页 |
5.1.2 内部控制上建立风险预警以及防范机制 | 第57页 |
5.1.3 动态角度调整最优资本结构 | 第57页 |
5.2 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57-59页 |
5.2.1 改善融资体系 | 第57-58页 |
5.2.2 适度负债消化短期债务 | 第58页 |
5.2.3 改善公司股权结构 | 第58-59页 |
5.3 改善公司盈利能力及现金流水平 | 第59-60页 |
5.3.1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 第59页 |
5.3.2 加强公司成本和应收款项回收管理 | 第59页 |
5.3.3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6.1 结论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