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导言第9-19页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1-16页
    三、论文的基本内容、写作框架、创新点第16页
    四、研究方法第16-19页
第一章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概念提出的根据第19-27页
    第一节 理论根据第19-23页
        一、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绿色生活理念第19-21页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绿色生活观第21-22页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生活观第22-23页
    第二节 社会现实依据第23-27页
        一、社会依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第23-24页
        二、现实依据:践行五个发展理念的需要第24-25页
        三、大学生主体依据第25-27页
第二章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与价值第27-33页
    第一节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第27-29页
        一、绿色生活方式第27-28页
        二、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第28-29页
    第二节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第29-33页
        一、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有益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29-30页
        二、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有益于建设“美丽中国”第30-31页
        三、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有益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第31-33页
第三章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缺失的现状分析第33-41页
    第一节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缺失的现状第33-37页
        一、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认知程度较低第33-35页
        二、大学生绿色生活行为相对滞后第35-36页
        三、大学生绿色生活责任意识淡薄第36-37页
    第二节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缺失的原因分析第37-41页
        一、高校绿色生活方式教育边缘化第37-38页
        二、社会公众的绿色生活理念淡薄第38-39页
        三、部分家庭对绿色生活教育的缺失第39页
        四、大学生自身对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视不足第39-41页
第四章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养路径第41-55页
    第一节 强化高校绿色生活教育主阵地作用第41-49页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作用第41-42页
        二、加强“绿色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第42-43页
        三、挖掘绿色生活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第43-45页
        四、加强绿色生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第45-46页
        五、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自我培养第46-49页
    第二节 强调社会舆论与政府的引导作用第49-53页
        一、合理运用社会舆论,营造绿色生活氛围第49-50页
        二、提升政府重视程度,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第50-51页
        三、形成绿色生活的社会共识,提供良好的公众环境支撑第51-53页
    第三节 注重家庭绿色生活教育的潜化作用第53-55页
        一、树立绿色生活方式的榜样第53-54页
        二、配合高校和社会开展绿色生活教育第54-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课程相关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南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