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转型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价值导向失范 | 第12页 |
1.1.2 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空间异化 | 第12-13页 |
1.1.3 日常生活视角的回归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7页 |
1.3.1 社区公共空间 | 第14-15页 |
1.3.2 更新 | 第15-16页 |
1.3.3 空间生产 | 第16页 |
1.3.4 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空间 | 第16-17页 |
1.4 研究对象范围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日常生活理论和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 第22-40页 |
2.1 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 第22-30页 |
2.1.1 国外社区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 第22-27页 |
2.1.2 国内社区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 第27-30页 |
2.2 国内外日常生活的研究成果概述 | 第30-37页 |
2.2.1 国外日常生活的相关研究 | 第30-36页 |
2.2.2 国内“日常生活”研究评述 | 第36-37页 |
2.3 日常生活的宏观和微观视角构建 | 第37-38页 |
2.3.1 日常生活视角的要素分析 | 第37-38页 |
2.3.2 宏观和微观框架构建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水井坊社区更新中公共空间的异化 | 第40-76页 |
3.1 水井坊的基本概况 | 第40-48页 |
3.1.1 水井坊社区概况 | 第40-41页 |
3.1.2 水井坊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前现状 | 第41-45页 |
3.1.3 水井坊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历程 | 第45-48页 |
3.2 水井坊社区的空间生产过程 | 第48-62页 |
3.2.1 政府的生产动机及策略分析 | 第48-55页 |
3.2.2 资本主体的生产动机及其策略分析 | 第55-60页 |
3.2.3 居民的生产动机和策略分析 | 第60-62页 |
3.3 生产结果分析 | 第62-70页 |
3.3.1 社会主体特征 | 第62-64页 |
3.3.2 活动特征 | 第64-66页 |
3.3.3 更新后的社区公共空间特征 | 第66-70页 |
3.4 更新前后的公共空间对比分析 | 第70-74页 |
3.4.1 使用人群的绅士化 | 第70页 |
3.4.2 公共空间类型的丰富性减弱 | 第70-71页 |
3.4.3 街道立面的消极化 | 第71-73页 |
3.4.4 活动特征的变化 | 第73-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冲突机制与模式借鉴 | 第76-91页 |
4.1 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问题总结 | 第76-79页 |
4.1.1 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的转变 | 第76-77页 |
4.1.2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冲突 | 第77-78页 |
4.1.3 精英化的休闲空间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对立 | 第78页 |
4.1.4 小结 | 第78-79页 |
4.2 社区公共空间更新问题的内在机制分析 | 第79-83页 |
4.2.1 参与主体力量的非均衡 | 第79-81页 |
4.2.2 公众参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居民的权利表达受限 | 第81-82页 |
4.2.3 缺少可以沟通平衡的力量:NGO组织 | 第82-83页 |
4.3 国内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案例研究 | 第83-90页 |
4.3.1 案例一:扬州市文化里改造——基于社区参与的更新机制借鉴 | 第83-86页 |
4.3.2 案例二:宽窄巷子的公共空间更新——物质空间的营造手法借鉴 | 第86-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路径 | 第91-117页 |
5.1 日常生活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价值重构 | 第91-93页 |
5.1.1 回归市民生活,立足市民的角度进行更新 | 第91-92页 |
5.1.2 多样性功能构建,促进交往的发生 | 第92页 |
5.1.3 平等开放,消融阶级的界限 | 第92-93页 |
5.1.4 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 第93页 |
5.2 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策略分析 | 第93-107页 |
5.2.1 参与力量的均衡—政府力、市场力、社会力的均衡 | 第93-97页 |
5.2.2 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 | 第97-99页 |
5.2.3 社区公共空间的物质空间规划策略引导 | 第99-107页 |
5.3 水井坊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 | 第107-116页 |
5.3.1 合理的流线和节点的组织 | 第108-109页 |
5.3.2 商业业态的多层次定位 | 第109-110页 |
5.3.3 主要街道优化 | 第110-112页 |
5.3.4 重要节点的设计 | 第112-115页 |
5.3.5 公共空间的使用时间引导规划 | 第115-116页 |
5.4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17-12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7-120页 |
6.1.1 理论方面 | 第117页 |
6.1.2 实证方面 | 第117-118页 |
6.1.3 规划意义 | 第118-119页 |
6.1.4 论文的不足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5-126页 |
附录:调研问卷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