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建筑工业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建造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15-16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建筑工业化与建造能力的基本理论 | 第19-29页 |
2.1 建筑工业化内涵及发展状况 | 第19-26页 |
2.1.1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1.2 建筑工业化特点 | 第19-22页 |
2.1.3 建筑工业化国内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2.1.4 建筑工业化国内发展状况 | 第23-25页 |
2.1.5 建筑工业化国外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2.2 建造能力基本理论 | 第26-28页 |
2.2.1 建造能力的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2.2.2 建造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建筑工业化建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7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3.2 国外建筑企业工业化建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2页 |
3.2.1 日本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3.2.2 日本建筑企业工业化建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2页 |
3.3 我国建筑企业工业化建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6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4页 |
3.3.2 评价指标分析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建筑企业工业化建造能力评价模型建立 | 第37-49页 |
4.1 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 | 第37-40页 |
4.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37页 |
4.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37-38页 |
4.1.3 三角模糊数的概念 | 第38-39页 |
4.1.4 TFAHP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4.2 熵权法基本理论 | 第40-41页 |
4.2.1 熵权法基本原理 | 第40页 |
4.2.2 熵权法的基本步骤 | 第40-41页 |
4.3 模糊测度 | 第41-43页 |
4.4 Choquet模糊积分 | 第43-44页 |
4.5 评价模型建立 | 第44-48页 |
4.5.1 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 第44页 |
4.5.2 基于TFAHP的主观权重 | 第44-47页 |
4.5.3 基于熵权法的客观权重 | 第47页 |
4.5.4 混合权重 | 第47页 |
4.5.5 λ模糊测度 | 第47-48页 |
4.5.6 综合评价值 | 第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A建筑企业工业化建造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 第49-60页 |
5.1 A建筑企业概况 | 第49页 |
5.2 A建筑企业工业化建造能力评价指标预处理 | 第49-50页 |
5.3 A建筑企业工业化建造能力评价过程 | 第50-56页 |
5.3.1 数值排序 | 第50-51页 |
5.3.2 基于TFAHP的主观权重计算 | 第51-53页 |
5.3.3 基于熵权法的客观权重计算 | 第53-54页 |
5.3.4 计算混合权重 | 第54页 |
5.3.5 λ模糊测度 | 第54-55页 |
5.3.6 计算模糊积分评价结果 | 第55-56页 |
5.4 天津市建筑企业工业化建造能力评价 | 第56-58页 |
5.4.1 天津市工业化建造能力评价指标预处理 | 第56-57页 |
5.4.2 天津市建筑企业工业化建造能力评价过程 | 第57-58页 |
5.5 A建筑企业工业化建造能力分析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