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52页 |
1.1 选题与价值 | 第11-17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6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39页 |
1.2.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17-23页 |
1.2.2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 | 第23-33页 |
1.2.3 现代治理与职业教育 | 第33-37页 |
1.2.4 已有文献研究述评 | 第37-39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39-46页 |
1.3.1 高等职业教育 | 第39-41页 |
1.3.2 质量保障 | 第41-42页 |
1.3.3 现代治理 | 第42-4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46-5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46-4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49-51页 |
1.4.3 内容框架 | 第51-52页 |
第2章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分析基础 | 第52-70页 |
2.1 西方治理是理论借鉴的外部参照 | 第52-59页 |
2.1.1 兴起的原因 | 第52-54页 |
2.1.2 治理的要义 | 第54-57页 |
2.1.3 治理及善治 | 第57-59页 |
2.2 中国治理是理论借鉴的内生底蕴 | 第59-65页 |
2.2.1 古代的治理 | 第59-63页 |
2.2.2 当代的治理 | 第63-64页 |
2.2.3 突出的特征 | 第64-65页 |
2.3 现代治理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 | 第65-70页 |
2.3.1 理论借鉴的必要性 | 第65-68页 |
2.3.2 理论借鉴分析框架 | 第68-70页 |
第3章 高职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生成质量 | 第70-101页 |
3.1 历史演变:伴生经济社会发展而起 | 第70-82页 |
3.1.1 规模发展 | 第70-73页 |
3.1.2 政策引导 | 第73-77页 |
3.1.3 深层剖析 | 第77-82页 |
3.2 现状特点:立足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 第82-92页 |
3.2.1 院校布局 | 第82-83页 |
3.2.2 专业特色 | 第83-88页 |
3.2.3 发展特征 | 第88-92页 |
3.3 质量剖析:彰显多维度立体化评价 | 第92-101页 |
3.3.1 教育质量 | 第92-94页 |
3.3.2 高职教育质量 | 第94-96页 |
3.3.3 高职教育质量观 | 第96-101页 |
第4章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审视 | 第101-133页 |
4.1 政策变迁:政府为主自上而下 | 第101-106页 |
4.1.1 质量保障政策演变 | 第101-104页 |
4.1.2 相关政策变迁路径 | 第104-106页 |
4.1.3 政策变迁影响因素 | 第106页 |
4.2 实践案例:多主体多层面探索 | 第106-126页 |
4.2.1 全国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 | 第106-111页 |
4.2.2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 第111-114页 |
4.2.3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 第114-120页 |
4.2.4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个案 | 第120-126页 |
4.3 现状分析:多样探索尚待提升 | 第126-133页 |
4.3.1 政策要点 | 第126-127页 |
4.3.2 实践模式 | 第127-129页 |
4.3.3 存在不足 | 第129-133页 |
第5章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模式创设 | 第133-176页 |
5.1 基本内涵 | 第133-141页 |
5.1.1 价值基础 | 第133-136页 |
5.1.2 目标追求 | 第136-138页 |
5.1.3 治理策略 | 第138-141页 |
5.2 组织网络 | 第141-158页 |
5.2.1 基础组织架构 | 第141-149页 |
5.2.2 基本分析单位 | 第149-154页 |
5.2.3 协调匹配关系 | 第154-158页 |
5.3 关键支撑 | 第158-176页 |
5.3.1 现代技术应用 | 第158-163页 |
5.3.2 保障要素初探 | 第163-170页 |
5.3.3 社会参与探求 | 第170-1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6-18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76-179页 |
6.1.1 现代治理视角有助于认识和优化高职质量保障 | 第176页 |
6.1.2 高职质量保障需要充分考虑实践探索的现实基础 | 第176-177页 |
6.1.3 综合、开放、自然是高职质量保障的重要价值取向 | 第177-178页 |
6.1.4 多方协同、整体推进是高职质量保障的基本策略 | 第178页 |
6.1.5 利益相关者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组织架构主体 | 第178页 |
6.1.6 多中心保障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可取模式 | 第178-179页 |
6.1.7 高职质量保障仍然需要关注若干方面的关键支撑 | 第179页 |
6.2 进一步建议 | 第179-187页 |
6.2.1 把握新时代全面提升高职质量机遇 | 第179-181页 |
6.2.2 服务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发展目标 | 第181-182页 |
6.2.3 加强整体设计的制度政策体系引领 | 第182-184页 |
6.2.4 完善高职教育的国家标准体系支撑 | 第184-185页 |
6.2.5 营造高职质量保障的新型质量文化 | 第185-187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87-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9页 |
附录1: 调研访谈提纲 | 第199-200页 |
附录2: 我国促进高职改革发展的主要文件及内容 | 第200-205页 |
附录3: 我国高职质量保障实践的主要文件及内容 | 第205-211页 |
附录4: 高职教育专业类与行业门类对应关系 | 第211-2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17-219页 |
致谢 | 第219-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