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学习与记忆论文

自我威胁刺激的注意加工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22页
    1.1 自我威胁刺激对个体适应的影响第14-16页
        1.1.1 威胁性刺激的定义第14页
        1.1.2 自我威胁刺激的定义第14-15页
        1.1.3 自我受威胁后个体的自我认知适应性反应第15-16页
    1.2 自我相关刺激的注意加工优势第16-17页
        1.2.1 自我面孔是最显著的自我标识第16页
        1.2.2 自我面孔识别的注意加工优势第16-17页
    1.3 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第17-20页
        1.3.1 威胁性刺激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第18-19页
        1.3.2 点探测任务揭示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解除困难第19页
        1.3.3 威胁性刺激对注意瞬脱效应的影响第19-20页
        1.3.4 工作记忆负荷对威胁性刺激注意加工的影响第20页
    1.4 存在的问题第20-22页
        1.4.1 少有探讨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加工的研究第20-21页
        1.4.2 自我威胁刺激缺乏自我唯一性第21-22页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第22-30页
    2.1 问题提出第22-24页
        2.1.1 对自我威胁刺激的注意加工视角第22-23页
        2.1.2 人际情境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加工的影响第23页
        2.1.3 工作记忆任务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加工的影响第23页
        2.1.4 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加工的神经基础第23-24页
    2.2 研究方案第24-26页
        2.2.1 考察自我威胁刺激的注意加工特点第24页
        2.2.2 考察人际情境下自我威胁刺激的注意加工特点第24页
        2.2.3 考察自我威胁刺激在注意时间分配上的特点第24-25页
        2.2.4 考察工作记忆条件下自我威胁刺激的注意加工特点第25页
        2.2.5 总研究方案第25-26页
    2.3 研究意义第26-27页
        2.3.1 理论意义第26页
        2.3.2 实践意义第26-27页
    2.4 创新之处第27-30页
        2.4.1 在理论上拓展感知自我的内涵第27页
        2.4.2 在研究内容上努力提高生态效度第27页
        2.4.3 在研究方法上努力拓展经典实验范式第27-30页
第3章 预实验研究:自我扭曲面孔的自我威胁性第30-34页
    3.1 研究目的第30页
    3.2 研究假设第30-31页
    3.3 研究方法第31-32页
        3.3.1 被试第31页
        3.3.2 实验材料第31页
        3.3.3 实验程序第31-32页
    3.4 实验结果第32页
    3.5 讨论第32-34页
第4章 研究一: 自我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34-50页
    4.1 研究目的第34页
    4.2 研究假设第34-35页
    4.3 实验一A 线索位置自我威胁刺激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第35-39页
        4.3.1 实验设计第35页
        4.3.2 被试第35页
        4.3.3 材料第35-36页
        4.3.4 实验程序第36-37页
        4.3.5 结果与分析第37-39页
    4.4 实验一B 线索位置自我威胁刺激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排除扭曲面孔的新异性)第39-44页
        4.4.1 实验设计第40页
        4.4.2 被试第40页
        4.4.3 材料第40页
        4.4.4 实验程序第40-41页
        4.4.5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4.5 实验二 自我威胁刺激作为靶子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第44-48页
        4.5.1 实验设计第44-45页
        4.5.2 被试第45页
        4.5.3 材料第45页
        4.5.4 实验程序第45页
        4.5.5 结果与分析第45-48页
    4.6 讨论第48-50页
第5章 研究二: 人际情境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加工的影响第50-63页
    5.1 研究目的第50页
    5.2 研究假设第50-51页
    5.3 实验三 线索和靶子位置同时呈现面孔刺激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第51-54页
        5.3.1 实验设计第51页
        5.3.2 被试第51页
        5.3.3 材料第51页
        5.3.4 实验程序第51-52页
        5.3.5 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5.4 实验四A 熟悉他人情境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第54-58页
        5.4.1 实验设计第54-55页
        5.4.2 被试第55页
        5.4.3 材料第55页
        5.4.4 实验程序第55-56页
        5.4.5 结果与分析第56-58页
    5.5 实验四B 陌生人情境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第58-61页
        5.5.1 实验设计第58-59页
        5.5.2 被试第59页
        5.5.3 材料第59页
        5.5.4 实验程序第59页
        5.5.5 结果与分析第59-61页
    5.6 讨论第61-63页
第6章 研究三: 时间间隔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加工的影响第63-72页
    6.1 研究目的第63页
    6.2 研究假设第63-64页
    6.3 实验五 基于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的自我威胁刺激注意瞬脱效应研究第64-72页
        6.3.1 实验设计第64页
        6.3.2 被试第64页
        6.3.3 材料第64页
        6.3.4 实验程序第64-65页
        6.3.5 结果与分析第65-71页
        6.3.6 讨论第71-72页
第7章 研究四: 工作记忆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加工的影响第72-98页
    7.1 研究目的第72页
    7.2 研究假设第72-73页
        7.2.1 工作记忆负荷对自我威胁刺激的注意加工产生影响第72-73页
        7.2.2 工作记忆任务特异性对自我威胁刺激的注意加工产生影响第73页
    7.3 实验六 工作记忆负荷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加工的影响ERPs研究第73-90页
        7.3.1 实验设计第73页
        7.3.2 被试第73页
        7.3.3 材料第73-74页
        7.3.4 实验程序第74页
        7.3.5 ERP数据记录第74页
        7.3.6 行为数据的结果与分析第74-77页
        7.3.7 脑电数据的结果与分析第77-85页
        7.3.8 讨论第85-90页
    7.4 实验七 工作记忆特异性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加工的影响第90-98页
        7.4.1 实验设计第90-91页
        7.4.2 被试第91页
        7.4.3 材料第91页
        7.4.4 实验程序第91-92页
        7.4.5 结果与分析第92-95页
        7.4.6 讨论第95-98页
第8章 总讨论与结论第98-105页
    8.1 总讨论第98-102页
        8.1.1 进化论视角看自我威胁刺激的注意加工第98-99页
        8.1.2 对自我威胁刺激的注意加工揭示自我接纳的认知基础第99-100页
        8.1.3 不同情境下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加工的注意资源分配模型构想第100-101页
        8.1.4 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偏向干预策略的启示第101-102页
    8.2 总结论第102-104页
        8.2.1 自我扭曲面孔能够激发自我威胁感第102页
        8.2.2 自我威胁刺激对环境刺激加工的影响第102页
        8.2.3 自我威胁刺激在人际情境中的注意偏向第102-103页
        8.2.4 自我威胁刺激在注意的时间维度第103页
        8.2.5 工作记忆对自我威胁刺激注意加工的影响第103页
        8.2.6 小结第103-104页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音乐训练对乐句结构加工影响的神经基础
下一篇:现代治理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