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解散请求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立法背景 | 第9-10页 |
1.1.2 实践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股东解散请求权的理论分析 | 第14-23页 |
2.1 股东解散请求权产生的基础理论 | 第14-17页 |
2.1.1 期待权理论 | 第14-15页 |
2.1.2 公司契约理论 | 第15-16页 |
2.1.3 公司人合性理论 | 第16-17页 |
2.2 股东解散请求权的内涵 | 第17-20页 |
2.2.1 股东解散请求权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2 股东解散请求权的法律性质 | 第18-19页 |
2.2.3 股东解散请求权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 股东解散请求权制度的意义 | 第20-23页 |
2.3.1 打破公司困境 | 第20-21页 |
2.3.2 完善股东权利的保护体系 | 第21-22页 |
2.3.3 调整社会资源,缓解社会矛盾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股东解散请求权制度运行现状 | 第23-38页 |
3.1 法院判决层面 | 第23-36页 |
3.1.1 背景介绍 | 第23-24页 |
3.1.2 总体性数据概况 | 第24-26页 |
3.1.3 诉讼当事人分析 | 第26-29页 |
3.1.4 原告请求解散公司的理由 | 第29-32页 |
3.1.5 法院判决解散公司的理由 | 第32-35页 |
3.1.6 法院判决的启示 | 第35-36页 |
3.2 我国立法层面 | 第36-38页 |
3.2.1 权利主体的适用范围过大 | 第36页 |
3.2.2 权利的救济措施单一 | 第36-37页 |
3.2.3 法律条文用语模糊,事由列举不全面 | 第37-38页 |
第4章 英美国家公司解散制度的考察分析 | 第38-46页 |
4.1 英国公司解散制度 | 第38-42页 |
4.1.1 判例层面 | 第38-41页 |
4.1.2 立法层面 | 第41-42页 |
4.2 美国公司解散制度 | 第42-44页 |
4.2.1 判例层面 | 第42-44页 |
4.2.2 立法层面 | 第44页 |
4.3 国外立法例的启示 | 第44-46页 |
第5章 我国股东解散请求权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6-50页 |
5.1 完善权利体系 | 第46-47页 |
5.1.1 完善适用主体 | 第46-47页 |
5.1.2 扩大适用范围 | 第47页 |
5.1.3 制裁不正当诉讼 | 第47页 |
5.2 对《公司法》182条规定的理解 | 第47-48页 |
5.2.1 对“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的理解 | 第48页 |
5.2.2 对“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理解 | 第48页 |
5.3 合理利用诉讼规则 | 第48-50页 |
5.3.1 赋予法院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 第48-49页 |
5.3.2 充分利用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