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59页 |
1.1 超分子化学简介 | 第17-18页 |
1.2 大环超分子主体概述 | 第18-23页 |
1.2.1 环糊精简介 | 第18页 |
1.2.2 环糊精的衍生化 | 第18-19页 |
1.2.3 杯芳烃简介 | 第19-20页 |
1.2.4 杯芳烃的衍生化 | 第20-21页 |
1.2.5 柱芳烃简介 | 第21-23页 |
1.2.6 柱芳烃的衍生化 | 第23页 |
1.3 纳米材料 | 第23-31页 |
1.3.1 纳米材料简介 | 第23-24页 |
1.3.2 纳米复合材料简介 | 第24页 |
1.3.3 碳纳米材料 | 第24-27页 |
1.3.4 金属纳米材料 | 第27-29页 |
1.3.5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 第29-30页 |
1.3.6 其它纳米材料 | 第30-31页 |
1.4 大环超分子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第31-50页 |
1.4.1 大环超分子-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传感应用 | 第31-42页 |
1.4.1.1 基于分子识别的电化学传感应用 | 第31-37页 |
1.4.1.2 基于竞争性分子识别的电化学传感应用 | 第37-39页 |
1.4.1.3 基于竞争性分子识别的荧光传感应用 | 第39-42页 |
1.4.2 大环超分子功能化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第42-48页 |
1.4.3 基于大环超分子的其它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第48-50页 |
1.5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第二章 基于β-环糊精的电化学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其检测应用研究 | 第59-90页 |
2.1 基于β-环糊精/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对两种酚类物质的同时检测 | 第59-72页 |
2.1.1 引言 | 第59-60页 |
2.1.2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2.1.2.1 材料与试剂 | 第60页 |
2.1.2.2 仪器设备 | 第60页 |
2.1.2.3 Au@CG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0页 |
2.1.2.4 β-CD-Au@CG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0页 |
2.1.2.5 工作电极的构建 | 第60-61页 |
2.1.2.6 电化学测试 | 第61页 |
2.1.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1页 |
2.1.3.1 Au@CGS和β-CD-Au@CGS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61-64页 |
2.1.3.2 HQ和PNP在工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第64-67页 |
2.1.3.3 HQ和PNP在β-CD-Au@CGS/GCE上的同时检测 | 第67-70页 |
2.1.3.4 选择性研究和实际样品分析 | 第70-71页 |
2.1.4 小结 | 第71-72页 |
2.2 基于β-环糊精/碳化硅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及其对他达拉非的检测 | 第72-85页 |
2.2.1 引言 | 第72-73页 |
2.2.2 实验部分 | 第73-75页 |
2.2.2.1 材料与试剂 | 第73页 |
2.2.2.2 仪器设备 | 第73页 |
2.2.2.3 SiC-NH_2的制备 | 第73页 |
2.2.2.4 Au@SiC-NH_2的制备 | 第73页 |
2.2.2.5 β-CD-Au@SiC-NH_2的制备 | 第73-74页 |
2.2.2.6 紫外光谱测试 | 第74页 |
2.2.2.7 工作电极的构建 | 第74页 |
2.2.2.8 电化学测试 | 第74-75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4页 |
2.2.3.1 紫外光谱研究 | 第75页 |
2.2.3.2 β-CD-Au@SiC-NH_2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75-79页 |
2.2.3.3 他达拉非在工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79-82页 |
2.2.3.4 他达拉非的定量检测 | 第82-83页 |
2.2.3.5 选择性研究和实际样品分析 | 第83-84页 |
2.2.4 小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第三章 基于杯芳烃的竞争性识别原理的电化学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 第90-123页 |
3.1 基于杯[6]芳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竞争性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胆固醇的检测 | 第90-108页 |
3.1.1 引言 | 第90-91页 |
3.1.2 实验部分 | 第91-94页 |
3.1.2.1 材料与试剂 | 第91页 |
3.1.2.2 仪器设备 | 第91页 |
3.1.2.3 紫外/荧光滴定 | 第91-92页 |
3.1.2.4 磺化杯[6]芳烃/胆固醇的分子对接研究 | 第92-93页 |
3.1.2.5 磺化杯[6]芳烃/石墨烯(SCX6-RGO)复合物的制备 | 第93页 |
3.1.2.6 工作电极的构建 | 第93页 |
3.1.2.7 电化学测试 | 第93-94页 |
3.1.2.8 实际样品的测试 | 第94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7页 |
3.1.3.1 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解析 | 第94-95页 |
3.1.3.2 分子对接解析 | 第95-98页 |
3.1.3.3 竞争性分子识别机理解析 | 第98-99页 |
3.1.3.4 磺化杯[6]芳烃/石墨烯(SCX6-RGO)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99-101页 |
3.1.3.5 电化学传感平台的可行性 | 第101-102页 |
3.1.3.6 工作电极的电化学阻抗表征 | 第102-103页 |
3.1.3.7 电化学传感条件优化 | 第103-104页 |
3.1.3.8 竞争性电化学传感平台对胆固醇的定量研究 | 第104-106页 |
3.1.3.9 电化学传感平台的选择性研究 | 第106页 |
3.1.3.10 实际样品应用研究 | 第106-107页 |
3.1.4 小结 | 第107-108页 |
3.2 基于杯[8]芳烃/碳纳米角复合材料的双信号型竞争性电化学传感器对乌头碱的检测 | 第108-120页 |
3.2.1 引言 | 第108-109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109-111页 |
3.2.2.1 材料与试剂 | 第109页 |
3.2.2.2 仪器设备 | 第109页 |
3.2.2.3 荧光滴定 | 第109-110页 |
3.2.2.4 磺化杯[8]芳烃/单壁碳纳米角(SCX8-SWCNHs)复合物的制备 | 第110页 |
3.2.2.5 工作电极的构建 | 第110页 |
3.2.2.6 电化学测试 | 第110页 |
3.2.2.7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110-111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0页 |
3.2.3.1 磺化杯[8]芳烃/单壁碳纳米角(SCX8-SWCNHs)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111-113页 |
3.2.3.2 荧光光谱解析 | 第113-114页 |
3.2.3.3 工作电极的电化学阻抗表征 | 第114-115页 |
3.2.3.4 双信号型电化学传感平台的可行性 | 第115-116页 |
3.2.3.5 电化学传感条件优化 | 第116-117页 |
3.2.3.6 双信号型竞争性电化学传感平台对乌头碱的定量研究 | 第117-118页 |
3.2.3.7 电化学传感平台的选择性研究 | 第118-119页 |
3.2.3.8 实际样品应用研究 | 第119-120页 |
3.2.4 小结 | 第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第四章 基于超分子竞争性识别原理的荧光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 第123-165页 |
4.1 基于杯[6]芳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竞争性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他达拉非的检测 | 第123-141页 |
4.1.1 引言 | 第123-124页 |
4.1.2 实验部分 | 第124-126页 |
4.1.2.1 材料与试剂 | 第124页 |
4.1.2.2 仪器设备 | 第124页 |
4.1.2.3 荧光滴定 | 第124页 |
4.1.2.4 杯[6]芳烃/他达拉非的分子对接研究 | 第124-125页 |
4.1.2.5 杯[6]芳烃/石墨烯(SCX6-Gra)复合物的制备 | 第125-126页 |
4.1.2.6 荧光测试 | 第126页 |
4.1.2.7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126页 |
4.1.3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40页 |
4.1.3.1 杯[6]芳烃/石墨烯(SCX6-Gra)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126-129页 |
4.1.3.2 荧光滴定 | 第129-130页 |
4.1.3.3 竞争性分子识别机制 | 第130-132页 |
4.1.3.4 分子对接研究 | 第132-134页 |
4.1.3.5 荧光光谱研究 | 第134-139页 |
4.1.3.6 选择性研究和实际样品应用研究 | 第139-140页 |
4.1.4 小结 | 第140-141页 |
4.2 基于杯[8]芳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竞争性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乌头碱的检测 | 第141-160页 |
4.2.1 引言 | 第141-142页 |
4.2.2 实验部分 | 第142-146页 |
4.2.2.1 材料与试剂 | 第142页 |
4.2.2.2 仪器设备 | 第142-143页 |
4.2.2.3 乌头碱的提取 | 第143页 |
4.2.2.4 乌头碱/SCX8包合物的制备 | 第143页 |
4.2.2.5 乌头碱/SCX8的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研究 | 第143-145页 |
4.2.2.6 荧光滴定 | 第145页 |
4.2.2.7 SCX8-RGO复合物的制备 | 第145页 |
4.2.2.8 荧光测试 | 第145-146页 |
4.1.2.9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146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146-160页 |
4.2.3.1 杯[8]芳烃/石墨烯(SCX8-RGO)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146-148页 |
4.2.3.2 荧光滴定 | 第148-149页 |
4.2.3.3 荧光光谱解析 | 第149-154页 |
4.2.3.4 竞争性分子识别机制 | 第154-155页 |
4.2.3.5 SCX8乌头碱的二维核磁氢谱研究 | 第155-156页 |
4.2.3.6 SCX8/乌头碱的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研究 | 第156-159页 |
4.2.3.7 乌头碱的定量分析应用 | 第159-160页 |
4.2.3.8 选择性研究和实际样品测定 | 第160页 |
4.2.4 小结 | 第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5页 |
第五章 基于大环超分子调控合成的纳米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165-205页 |
5.1 杯芳烃调控MnO_2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 第165-182页 |
5.1.1 引言 | 第165-166页 |
5.1.2 实验部分 | 第166-167页 |
5.1.2.1 材料与试剂 | 第166页 |
5.1.2.2 MnO_2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166页 |
5.1.2.3 仪器与表征 | 第166页 |
5.1.2.4 MB的催化降解性能测试 | 第166-167页 |
5.1.3 结果与讨论 | 第167-181页 |
5.1.3.1 MnO_2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167-178页 |
5.1.3.2 MnO_2纳米材料的形成机理 | 第178-179页 |
5.1.3.3 MnO_2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179-181页 |
5.1.4 小结 | 第181-182页 |
5.2 柱芳烃调控贵金属/MoS_2/碳纳米球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182-198页 |
5.2.1 引言 | 第182-183页 |
5.2.2 实验部分 | 第183-184页 |
5.2.2.1 材料与试剂 | 第183页 |
5.2.2.2 MoS_2-CNS的合成 | 第183页 |
5.2.2.3 Pd-MoS_2-CNS和Pt-MoS_2-CNS的合成 | 第183-184页 |
5.2.2.4 仪器与表征 | 第184页 |
5.2.2.5 MB和4-NP的催化还原能力测试 | 第184页 |
5.2.3 结果与讨论 | 第184-197页 |
5.2.3.1 Pd-MoS_2-CNS和Pt-MoS_2-CNS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184-192页 |
5.2.3.2 Pd-MoS_2-CNS和Pt-MoS_2-CNS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192-197页 |
5.2.4 小结 | 第197-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5页 |
全文总结 | 第205-20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9-213页 |
致谢 | 第213-215页 |
个人简介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