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布鲁氏菌病概述 | 第11页 |
1.2 布鲁氏菌病的疫情分布情况 | 第11页 |
1.3 布鲁氏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1-12页 |
1.4 布鲁氏菌的免疫学特征 | 第12-13页 |
1.4.1 主要外膜抗原 | 第12页 |
1.4.2 L7/L12 | 第12页 |
1.4.3 BLS | 第12-13页 |
1.5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 第13页 |
1.5.1 常用诊断方法 | 第13页 |
1.5.2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 | 第13页 |
1.6 布鲁氏菌疫苗 | 第13-14页 |
1.6.1 传统疫苗 | 第13-14页 |
1.6.2 基因工程疫苗 | 第14页 |
1.6.3 转基因植物疫苗 | 第14页 |
1.7 农杆菌 | 第14-16页 |
1.7.1 Ti 质粒 | 第14-15页 |
1.7.2 农杆菌感染植物的过程 | 第15-16页 |
1.8 农杆菌双元载体系统介导的植物转化 | 第16-19页 |
1.8.1 微型 Ti 质粒与辅助 Ti 质粒 | 第16页 |
1.8.2 植物的转化 | 第16-17页 |
1.8.3 LIC 法构建重组载体 | 第17-18页 |
1.8.4 三亲本杂交 | 第18-19页 |
1.9 转基因技术常用的受体植物 | 第19-20页 |
1.10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整合的检测 | 第20-22页 |
1.10.1 PCR 技术 | 第20页 |
1.10.2 southern 杂交 | 第20页 |
1.10.3 原位杂交技术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2.2 试剂配制 | 第22-24页 |
2.3 rOmp31_(48-74)-BLS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24页 |
2.4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24页 |
2.5 载体的制备 | 第24-25页 |
2.6 载体的 T4 DNA 聚合酶处理 | 第25页 |
2.7 目的片段的 T4 DNA 聚合酶处理 | 第25-26页 |
2.8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26页 |
2.9 重组载体的鉴定 | 第26页 |
2.10 农杆菌的三亲本杂交法转化与鉴定 | 第26-27页 |
2.11 苜蓿的遗传转化与鉴定 | 第27-32页 |
2.11.1 苜蓿无菌苗的获得 | 第27页 |
2.11.2 预培养 | 第27-28页 |
2.11.3 农杆菌的活化与侵染 | 第28页 |
2.11.4 共培养与脱菌处理 | 第28页 |
2.11.5 外植体筛选 | 第28-29页 |
2.11.6 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 | 第29页 |
2.11.7 分化培养 | 第29页 |
2.11.8 再生苗的产生 | 第29-30页 |
2.11.9 再生苗的生根 | 第30页 |
2.11.10 转基因苜蓿的鉴定 | 第30-31页 |
2.11.11 试管苗的炼苗与移栽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3.1 rOmp31_(48-74)-BLS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32页 |
3.2 载体 pJG045 的制备与处理 | 第32-33页 |
3.3 重组载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33-35页 |
3.4 农杆菌的转化与鉴定 | 第35-36页 |
3.5 苜蓿的遗传转化与鉴定 | 第36-41页 |
3.5.1 苜蓿无菌苗的获得 | 第36-37页 |
3.5.2 外植体的筛选 | 第37页 |
3.5.3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 第37-38页 |
3.5.4 不定芽的产生 | 第38页 |
3.5.5 再生苗的产生 | 第38-39页 |
3.5.6 再生苗的生根与炼苗 | 第39页 |
3.5.7 再生苗的鉴定与移栽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4.1 LIC 克隆的优化 | 第41页 |
4.1.1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最佳摩尔比 | 第41页 |
4.1.2 退火速度的控制 | 第41页 |
4.2 苜蓿组织培养阶段激素的选择 | 第41-42页 |
4.2.1 愈伤组织诱导阶段 | 第41-42页 |
4.2.2 分化阶段 | 第42页 |
4.3 苜蓿组织培养玻璃化苗现象的控制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