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仿生学论文--生物信息论论文

基于序列特征的人类可变剪接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19页
    1.1 mRNA的可变剪接第9-12页
        1.1.1 可变剪接的类型第9-10页
        1.1.2. 可变剪接的机制第10-11页
        1.1.3 可变剪接变体的鉴定方法第11-12页
        1.1.4 可变剪接与细胞凋亡第12页
    1.2 可变剪接的相关数据库第12-14页
    1.3 可变剪接的实验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可变剪接的发展方向第15-16页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6-18页
    1.6 研究内容与安排第18-19页
2 组成型和可变外显子的密码子偏性和聚类分析第19-2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2.1.1 组成型外显子和可变外显子的数据集第19页
        2.1.2 密码子偏向性计算第19-20页
        2.1.3 用RSCU值进行聚类分析第20-21页
        2.1.4 用非均匀指数进行聚类第21-22页
    2.2 结果第22-28页
        2.2.1 组成型和可变外显子密码子偏性结果第24-26页
        2.2.2 用RSCU值对组成型外显子和可变外显子聚类的结果第26-28页
        2.2.3 用HI指数对组成型外显子和可变外显子聚类的结果第28页
    2.3 讨论第28-29页
3 组成型外显子、可变外显子以及五类外显子的D_1、D_2计算及分析第29-3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9页
        3.1.1 材料第29页
        3.1.2 方法第29页
    3.2 结果第29-31页
        3.2.1 五类外显子的D_1与D_2的均值及其偏差第29-30页
        3.2.2 组成型外显子和可变外显子的D_1与D_2均值及其偏差第30-31页
    3.3 讨论第31-33页
4 五类外显子的ID计算及分析第33-38页
    4.1 外显子的前后均截取150bp序列计算ID第33-35页
        4.1.1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4.1.2 结果第34-35页
        4.1.3 讨论第35页
    4.2 各类外显子的变体序列计算ID第35-38页
        4.2.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4.2.2 结果第36-37页
        4.2.3 讨论第37-38页
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4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44-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氮沉降对长白山苔原带植被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布鲁氏菌rOmp3148-74-BLS重组载体的构建与苜蓿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