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3-26页 |
0.1 水体富营养化及藻类暴发的原因 | 第13-19页 |
0.1.1 水体富营养化及危害 | 第13-14页 |
0.1.2 水华藻类及其危害 | 第14-15页 |
0.1.3 简介微囊藻毒素及其危害 | 第15-17页 |
0.1.4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迁移与转化 | 第17-18页 |
0.1.5 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0.2 简介色谱与质谱技术 | 第19-24页 |
0.2.1 色谱与质谱技术的历史发展 | 第19-22页 |
0.2.2 简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22-24页 |
0.3 工作的研究简介 | 第24-26页 |
0.3.1 工作的研究意义 | 第24页 |
0.3.2 工作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0.3.3 工作的研究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微囊藻毒素-LR 检测方法的建立研究实验 | 第26-35页 |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6页 |
1.1.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1.1.2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1.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1.2.2 色谱条件的设定 | 第27页 |
1.2.3 质谱条件的设定 | 第27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1.3.1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与种类 | 第27-30页 |
1.3.2 液相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30-31页 |
1.3.3 离子扫面参数的确定 | 第31-32页 |
1.3.4 标准曲线、线性方程及最低检测限 | 第32-33页 |
1.3.5 加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 | 第3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微囊藻毒素提取方法的优化研究实验 | 第35-41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2.2 样品的采集 | 第35-3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2.4.1 提取微囊藻毒素-LR 溶剂的选择优化 | 第37-38页 |
2.4.2 提取微囊藻毒素-LR 浓度的选择优化 | 第38-39页 |
2.4.3 提取微囊藻毒素-LR 温度的选择优化 | 第39-40页 |
2.4.4 提取微囊藻毒素-LR 提取剂体积的选择优化 | 第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实际样品中微囊藻毒素-LR 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 | 第41-51页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1-42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3.1.3 色谱条件的设定 | 第41-42页 |
3.1.4 质谱条件的设定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3.3.1 实际样品的检测分析 | 第43-46页 |
3.3.2 温度对微囊藻毒素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光照强度对微囊藻毒素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4 氮磷对微囊藻毒素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5 pH 对微囊藻毒素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环境因子对生物降解微囊藻毒素-LR 的影响研究 | 第51-58页 |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1-52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51页 |
4.1.3 沉淀物采集与处理 | 第51-52页 |
4.1.4 色谱条件的设定 | 第52页 |
4.1.5 质谱条件的设定 | 第5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7页 |
4.3.1 生物降解时间的选择 | 第53页 |
4.3.2 温度对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实验 | 第53-54页 |
4.3.3 光照时间对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实验 | 第54-55页 |
4.3.4 营养盐(碳源)对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实验 | 第55-56页 |
4.3.5 pH 对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实验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