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米松三氯生乳膏的研制与质量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卤米松三氯生乳膏的处方工艺研究 | 第14-2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14-15页 |
1.1 仪器 | 第14页 |
1.2 试药 | 第14-15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5-22页 |
2.1 剂型的选择及规格的确定 | 第15页 |
2.2 处方依据 | 第15页 |
2.3 主药的理化性质 | 第15页 |
2.4 拟用辅料的理化性质 | 第15-17页 |
2.4.1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 第15页 |
2.4.2 十六(烷)醇 | 第15-16页 |
2.4.3 苯氧乙醇 | 第16页 |
2.4.4 十二烷基硫酸钠 | 第16页 |
2.4.5 EDTA-2Na | 第16页 |
2.4.6 甘油 | 第16页 |
2.4.7 丙二醇 | 第16页 |
2.4.8 硬脂酸 | 第16页 |
2.4.9 十八醇 | 第16页 |
2.4.10 白凡士林 | 第16-17页 |
2.5 处方评价标准 | 第17页 |
2.5.1 外观性状 | 第17页 |
2.5.2 pH值 | 第17页 |
2.5.3 均匀性 | 第17页 |
2.5.4 分层现象 | 第17页 |
2.5.5 稳定性试验 | 第17页 |
2.6 处方筛选 | 第17-22页 |
2.6.1 处方用量的确定 | 第17-20页 |
2.6.2 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 | 第20-2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卤米松三氯生乳膏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23-49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3页 |
1.1 仪器 | 第23页 |
1.2 试药 | 第2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3-48页 |
2.1 外观性状 | 第23-24页 |
2.2 鉴别 | 第24页 |
2.3 检查 | 第24-26页 |
2.3.1 pH值 | 第24页 |
2.3.2 均匀性 | 第24-25页 |
2.3.3 分层现象 | 第25页 |
2.3.4 粒度 | 第25页 |
2.3.5 装量 | 第25-26页 |
2.4 有关物质 | 第26-41页 |
2.4.1 卤米松有关物质 | 第26-33页 |
2.4.2 三氯生有关物质 | 第33-41页 |
2.5 含量测定 | 第41-48页 |
2.5.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1-42页 |
2.5.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2页 |
2.5.3 专属性试验 | 第42-44页 |
2.5.4 精密度试验 | 第44页 |
2.5.5 样品溶液的稳定性 | 第44-45页 |
2.5.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5-46页 |
2.5.7 回收率试验 | 第46-47页 |
2.5.8 样品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2.6 微生物限度检查 | 第4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卤米松三氯生乳膏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49-58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9页 |
1.1 仪器 | 第49页 |
1.2 试药 | 第4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9-57页 |
2.1 影响因素试验 | 第49-52页 |
2.2 加速试验 | 第52-54页 |
2.3 长期试验 | 第54-57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卤米松三氯生乳膏透皮吸收试验研究 | 第58-70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8-59页 |
1.1 仪器 | 第58页 |
1.2 试药 | 第58-5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9-68页 |
2.1 试验动物及离体皮肤制备 | 第59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59页 |
2.1.2 离体皮肤制备 | 第59页 |
2.2 透皮吸收试验方法 | 第59页 |
2.3 卤米松、三氯生透过量的测定 | 第59-64页 |
2.4 透皮吸收试验结果 | 第64-68页 |
2.4.1 样品透过量测定 | 第64-66页 |
2.4.2 皮内药物滞留量测定 | 第66页 |
2.4.3 皮肤表面剩余量 | 第66-67页 |
2.4.4 总体回收率 | 第67-6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68-70页 |
文献综述 | 第70-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发表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