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经济论文--中国铁路运输经济论文

高铁网络对节点场的影响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我国高速铁路呈网络化发展格局第12-13页
        1.1.2 高铁网络对站点区域带来显著影响第13页
        1.1.3 高铁站点区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3-14页
    1.2 问题提出第14-15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9-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1.6 论文框架第22-24页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第24-46页
    2.1 文献综述第24-36页
        2.1.1 高铁网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25-28页
        2.1.2 高铁网络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28-31页
        2.1.3 高铁网络对站点区域的影响第31-35页
        2.1.4 文献述评第35-36页
    2.2 理论基础第36-44页
        2.2.1 复杂网络理论第36-39页
        2.2.2 TOD理论第39-40页
        2.2.3 系统理论第40-43页
        2.2.4 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第43-44页
    2.3 本章小结第44-46页
3 我国高铁网络演变及其特性分析第46-68页
    3.1 高铁发展历程第46-53页
        3.1.1 高铁的定义第46-47页
        3.1.2 高铁的特点和优势第47-50页
        3.1.3 国内外高铁发展概况第50-53页
    3.2 高铁网络生成第53-57页
        3.2.1 网络生成方法选择第53-54页
        3.2.2 高铁网络模型生成第54-57页
    3.3 网络分析方法概述与指标选择第57-60页
        3.3.1 网络分析方法概述第57页
        3.3.2 网络节点指标第57-58页
        3.3.3 网络结构指标第58-60页
        3.3.4 指标选择第60页
    3.4 高铁网络的演变特性对比第60-66页
        3.4.1 网络节点的演变特性—时间序列第60-62页
        3.4.2 网络结构的演变特性—时间序列第62-64页
        3.4.3 网络节点的演变特性—空间序列第64-65页
        3.4.4 网络结构的演变特性—空间序列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4 节点场的识别与提出第68-94页
    4.1 高铁站点区域开发原因第68-69页
    4.2 国内外高铁站点区域发展概况第69-74页
        4.2.1 国外高铁站点区域的发展第69-72页
        4.2.2 国内高铁站点区域的发展第72-74页
    4.3 高铁站点区域特征识别—基于中国的案例第74-82页
        4.3.1 数据来源第74-75页
        4.3.2 特征识别第75-82页
    4.4 节点场的提出第82-87页
        4.4.1 界定高铁站点区域的必要性第82-83页
        4.4.2 节点场的界定第83-86页
        4.4.3 节点场与相关概念辨析第86-87页
    4.5 节点场分类第87-91页
        4.5.1 区位分类第87-89页
        4.5.2 功能分类第89-90页
        4.5.3 网络地位分类第90-91页
    4.6 本章小结第91-94页
5 高铁网络对节点场静态影响机理探析第94-118页
    5.1 节点场模型分析第94-99页
        5.1.1 节点-场所模型第94-96页
        5.1.2 利害协同模型第96-98页
        5.1.3 沙漏模型第98-99页
    5.2 高铁网络对节点场影响的概念模型提出第99-102页
        5.2.1 概念模型的初步构建—基于节点场模型第99-100页
        5.2.2 概念模型的修正完善—基于高铁影响文献第100-102页
    5.3 高铁网络对节点场的影响因素识别第102-107页
        5.3.1 初步识别高铁网络对节点场的影响—文献研究第102-103页
        5.3.2 补充识别高铁网络对节点场的影响—案例分析第103-104页
        5.3.3 修正识别高铁网络对节点场的影响—专家咨询第104-105页
        5.3.4 影响因素分类第105-107页
    5.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关系探析第107-115页
        5.4.1 研究方法选用与数据收集第107-109页
        5.4.2 数据处理第109-110页
        5.4.3 结果分析第110-115页
    5.5 本章小结第115-118页
6 高铁网络对节点场影响机理的动态模型构建第118-138页
    6.1 系统动力学概述第118-120页
        6.1.1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特点第118-119页
        6.1.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第119-120页
    6.2 高铁网络对节点场影响的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第120-123页
        6.2.1 系统动力学适用性分析第120-121页
        6.2.2 建模目标与前提条件第121-122页
        6.2.3 系统边界界定第122-123页
    6.3 高铁网络对节点场影响的因果关系分析第123-132页
        6.3.1 交通子系统第124-125页
        6.3.2 经济子系统第125-127页
        6.3.3 社会子系统第127-128页
        6.3.4 环境子系统第128-129页
        6.3.5 系统因果关系第129-132页
    6.4 高铁网络对节点场影响机理的存量流量图构建与参数设计第132-136页
        6.4.1 存量流量图第132-133页
        6.4.2 参数设计第133-136页
    6.5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7 高铁网络对节点场影响的仿真分析第138-166页
    7.1 案例选取与概览第138-140页
        7.1.1 选取依据第138页
        7.1.2 广州南站新城概览第138-140页
    7.2 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性测试第140-151页
        7.2.1 模型参数估计第140-147页
        7.2.2 模型有效性检验第147-151页
    7.3 模拟结果分析第151-156页
        7.3.1 交通子系统—交通现状影响第151-152页
        7.3.2 交通子系统—交通活力影响第152-153页
        7.3.3 环境子系统影响第153-154页
        7.3.4 社会子系统影响第154-155页
        7.3.5 经济子系统影响第155-156页
    7.4 高铁网络变化对节点场影响的对比分析第156-164页
        7.4.1 对比分析——网络结构变化第156-158页
        7.4.2 对比分析——网络节点变化第158-162页
        7.4.3 对比分析——网络综合变化第162-164页
    7.5 本章小结第164-166页
8 结论与对策建议第166-172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66-168页
    8.2 对策建议第168-169页
    8.3 主要创新点第169-170页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70-172页
致谢第172-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90页
附录第190-193页
    A. 问卷调查:高铁网络对节点场影响的问卷第190-193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93页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第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建筑工业化项目质量因素分析及协同管理机制研究--以混凝土结构为例
下一篇: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