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1-12页 |
1.1.2 建筑工业化的内涵 | 第12-14页 |
1.1.3 我国建筑工业化常用结构体系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畴界定 | 第15-16页 |
1.3 建筑工业化项目质量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建筑工业化项目质量现状 | 第17-22页 |
1.4.1 国外建筑工业化项目质量现状 | 第17-19页 |
1.4.2 国内建筑工业化项目质量现状 | 第19-22页 |
1.5 建筑工业化项目的特征分析 | 第22-24页 |
1.5.1 建筑工业化项目特征 | 第22-23页 |
1.5.2 建筑工业化项目与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特征对比 | 第23-24页 |
1.6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 第24-28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页 |
1.6.3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6-28页 |
1.7 研究创新点及意义 | 第28-29页 |
1.7.1 研究创新点 | 第28页 |
1.7.2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2 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 第29-39页 |
2.1 国外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 第29-33页 |
2.2 国内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 第33-38页 |
2.3 文献综述总结 | 第38-39页 |
3 研究理论基础 | 第39-79页 |
3.1 质量影响因素理论 | 第39-43页 |
3.1.1 建筑工程质量内涵 | 第39-40页 |
3.1.2 建筑工程质量维度 | 第40-43页 |
3.2 ISO质量管理体系与我国质量管理制度 | 第43-53页 |
3.2.1 ISO质量管理体系 | 第43-50页 |
3.2.2 我国质量管理制度 | 第50-53页 |
3.3 质量管理理论 | 第53-64页 |
3.3.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涵义 | 第53-54页 |
3.3.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54-57页 |
3.3.3 质量管理WBS | 第57-58页 |
3.3.4 质量链和质量环理论 | 第58-62页 |
3.3.5 协同质量管理 | 第62-64页 |
3.3.6 质量管理可追溯性 | 第64页 |
3.4 质量控制理论 | 第64-77页 |
3.4.1 质量控制的涵义 | 第64页 |
3.4.2 质量控制的特征 | 第64-65页 |
3.4.3 质量控制方法 | 第65-77页 |
3.5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 第77-78页 |
3.6 精益建造与智慧建造理论 | 第78页 |
3.7 可持续建造理论 | 第7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4 我国建筑工业化项目质量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第79-103页 |
4.1 研究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79-86页 |
4.1.1 建筑工业化项目质量影响因素梳理 | 第79-83页 |
4.1.2 问卷调查工作 | 第83-84页 |
4.1.3 专家背景资料分析 | 第84-85页 |
4.1.4 调查问卷数据质量分析 | 第85-86页 |
4.2 关键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 第86-101页 |
4.2.1 调查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统计分析 | 第86-89页 |
4.2.2 调查数据一致性分析 | 第89-100页 |
4.2.3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第100-10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5 我国建筑工业化项目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3-119页 |
5.1 关键质量影响因素ISM模型的构建 | 第103-108页 |
5.1.1 构造邻接矩阵 | 第103-106页 |
5.1.2 可达矩阵的区域分解 | 第106页 |
5.1.3 级间分解 | 第106-108页 |
5.2 维度二“质量的内外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8-116页 |
5.2.1 按维度二归类 | 第108-109页 |
5.2.2 按维度二分析 | 第109-116页 |
5.3 维度三“质量主体的责任”分析 | 第116-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6 我国建筑工业化项目协同质量管理机制研究 | 第119-163页 |
6.1 构建建筑工业化政策和管理制度机制 | 第119-123页 |
6.1.1 制定或完善建筑工业化相关政策 | 第119-120页 |
6.1.2 建立企业联盟完善产业链 | 第120-121页 |
6.1.3 编制建筑工业化工程建设标准规范 | 第121-122页 |
6.1.4 建立建筑工业化工程保险制度 | 第122-123页 |
6.2 构建建筑工业化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 第123-126页 |
6.3 构建协同智慧建设机制 | 第126-129页 |
6.3.1 协同智慧建设的内涵 | 第126页 |
6.3.2 协同智慧建设的主要特征 | 第126-127页 |
6.3.3 协同智慧建设机制框架 | 第127-128页 |
6.3.4 协同智慧建设关键技术问题 | 第128-129页 |
6.4 构建协同质量追溯机制 | 第129-136页 |
6.4.1 基于TQM的协同质量追溯机制 | 第129-133页 |
6.4.2 基于物联网的协同质量追溯机制 | 第133-136页 |
6.5 构建阶段性协同质量管理机制 | 第136-138页 |
6.6 建立协同质量管理模式 | 第138-159页 |
6.6.1 集成类项目管理模式和数字信息化技术 | 第139-149页 |
6.6.2 协同质量管理原则、特征和团队 | 第149-151页 |
6.6.3 协同质量管理框架 | 第151-154页 |
6.6.4 建立基于BIM的信息空间 | 第154-155页 |
6.6.5 基于集成类管理模式的流程协同模型 | 第155-156页 |
6.6.6 协同质量管理双层理论BIM模型 | 第156-158页 |
6.6.7 基于普适计算和BIM的协同质量管理模型 | 第158-159页 |
6.7 完善协同质量管理体系和关键技术 | 第159-161页 |
6.7.1 完善协同质量管理体系和措施 | 第159-160页 |
6.7.2 完善建筑工业化质量技术 | 第160-161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7 协同质量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 | 第163-185页 |
7.1 基于问卷调查意见验证 | 第163-170页 |
7.1.1 相关政府部门调查意见验证 | 第163-164页 |
7.1.2 企业调查意见验证 | 第164-169页 |
7.1.3 问卷调查验证总结 | 第169-170页 |
7.2 基于实例分析验证 | 第170-184页 |
7.2.1 实例分析(A) | 第170-178页 |
7.2.2 实例分析(B) | 第178-182页 |
7.2.3 实例分析(C) | 第182-184页 |
7.2.4 实例分析总结 | 第18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84-18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85-187页 |
8.1 论文研究成果 | 第185页 |
8.2 研究成果意义 | 第185-186页 |
8.3 对进一步研究的启发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9页 |
附录 | 第199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 第199页 |
B. 参与研究的课题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