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三社联动下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研究--基于天津市Y组织的实证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页
    1.3 文献综述第9-1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3 文献评述第13-14页
    1.4 概念界定第14-15页
        1.4.1 三社联动及其主体第14-15页
        1.4.2 社区社会组织第15页
    1.5 研究依据第15-16页
        1.5.1 理论依据第15-16页
        1.5.2 现实依据第16页
    1.6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6.1 文献研究法第16页
        1.6.2 半结构式访谈法第16-17页
        1.6.3 参与式观察法第17页
    1.7 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Y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与经验第18-23页
    2.1 Y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历程第18-19页
        2.1.1 组织概况第18页
        2.1.2 组织负责人第18-19页
        2.1.3 组织成员第19页
        2.1.4 制度架构第19页
    2.2 团队发展经验第19-23页
        2.2.1 团队的特质:负责人能力强,团队内生动力足第19-20页
        2.2.2 社会组织与专业社工的培育:公益创投的机遇第20页
        2.2.3 政府及社区的支持:注册、场地、资金、荣誉第20-23页
第三章 三社联动下的Y组织培育第23-29页
    3.1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互联互通第23-24页
        3.1.1 社会组织之于政府:提供专业咨询与服务第23-24页
        3.1.2 政府之于社会组织:提供土壤与资源第24页
    3.2 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的互动:互利共赢第24-26页
        3.2.1 社区社会组织之于社区:提供工作、精神、活动支持第24-25页
        3.2.2 社区之于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工作、精神、活动支持第25-26页
    3.3 社工与社区社会组织的互动:赋权增能第26-27页
        3.3.1 制度构建:财务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第26-27页
        3.3.2 义务帮扶:陪伴性成长第27页
    3.4 社会组织与社区及社区社会组织的互动:相互支持第27-29页
        3.4.1 社会组织之于社区及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引导第27-28页
        3.4.2 社区社会组织之于社会组织:项目参与第28-29页
第四章 三社联动机制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困境第29-36页
    4.1 政府层面第29-30页
        4.1.1 社会组织法规体制不健全第29页
        4.1.2 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第29-30页
    4.2 社区层面第30-31页
        4.2.1 考核缺乏,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性低第30页
        4.2.2 对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的矛盾心理第30-31页
    4.3 社会组织层面第31-33页
        4.3.1 政府依赖性强,专业能力欠缺第31-32页
        4.3.2 社工人才培养难,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积极性缺失第32页
        4.3.3 外部社会组织扎根社区困难第32-33页
    4.4 社区社会组织层面第33-36页
        4.4.1 培育转型为社会组织后的运营困难第33-34页
        4.4.2 社区“本位”思想引发的服务范围冲突第34页
        4.4.3 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社会组织的权利义务边界模糊第34-36页
第五章 三社联动机制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出路第36-43页
    5.1 政府层面第36-38页
        5.1.1 完善规制体系,落实四级平台建设第36-37页
        5.1.2 增加资金投入,保障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第37-38页
        5.1.3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第38页
    5.2 社区层面第38-39页
        5.2.1 培育公益意识,完善考核制度第38-39页
        5.2.2 提升社区话语权与能力第39页
    5.3 社会组织层面第39-40页
        5.3.1 扶持本土社会组织,发挥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优势第39-40页
        5.3.2 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平等合作关系第40页
    5.4 社区社会组织层面第40-41页
        5.4.1 发挥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最大效能第40-41页
        5.4.2 社区社会组织成立社团联合会第41页
    5.5 促进社会工作者的全面嵌入第41-43页
结论第43-45页
附录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源依赖理论下非营利组织项目运作的困境与出路--以N机构J项目为例
下一篇:四川藏区农牧民获得感的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以阿坝州茂县、黑水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