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国内外主要研究评述 | 第19页 |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9-2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 | 第19-2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服务外包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第22-29页 |
·主体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外包、服务外包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服务外包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 第23页 |
·服务外包的分类 | 第23-25页 |
·按产品内容分类 | 第23-25页 |
·按外包地与附属关系分类 | 第25页 |
·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6页 |
·国际分工理论 | 第26-27页 |
·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27-28页 |
·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与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 | 第29-49页 |
·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 | 第29-32页 |
·国际ITO市场 | 第29-30页 |
·国际BPO市场 | 第30页 |
·从发包方的角度看国际服务外包 | 第30-31页 |
·从接包方的角度看国际服务外包 | 第31-32页 |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与态势 | 第32-36页 |
·中国软件信息服务业与软件信息服务外包 | 第32-35页 |
·中国的业务流程外包 | 第35-36页 |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发展的现状及其类型 | 第36-49页 |
·科技人才推动型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北京、上海、南京 | 第38-41页 |
·区位推动型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深圳、大连、天津 | 第41-43页 |
·成本推动型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济南、武汉 | 第43-45页 |
·园区推动型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苏州、杭州、成都、西安 | 第45-49页 |
第四章 影响服务外包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 第49-55页 |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 第49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基地城市排名 | 第52-55页 |
第五章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交付模式的演变与发包模式研究 | 第55-60页 |
·服务外包交付模式的演变 | 第55-56页 |
·人员派遣模式 | 第55-56页 |
·项目外包模式 | 第56页 |
·离岸开发中心模式 | 第56页 |
·全球支付中心模式 | 第56页 |
·服务外包发包模式的差异与比较 | 第56-60页 |
·软件服务外包与发包 | 第56-57页 |
·美国、日本、欧盟三大发包方的发包模式比较 | 第57-60页 |
第六章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承接服务外包的实现模式 | 第60-62页 |
·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模式 | 第60页 |
·跨国公司设立市场开拓机构模式 | 第60-61页 |
·中国本土纯粹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企业模式 | 第61页 |
·中国本土研发型外包企业模式 | 第61-62页 |
第七章 中国承接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第62-67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2-63页 |
·企业市场规模小,承接高水平项目的能力较差 | 第62页 |
·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不高 | 第62页 |
·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但欧美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 第62-63页 |
·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 | 第63页 |
·承接企业投融资渠道较少,资金相对短缺 | 第63页 |
·产业成熟度不高,缺乏相应的中介组织 | 第63页 |
·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 第63-65页 |
·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 | 第63-64页 |
·完善投融资体系,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 | 第64页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服务外包法规 | 第64页 |
·调整教育与培训体制,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 第64-65页 |
·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 第65-67页 |
·建立人才激励留用体制 | 第65页 |
·实施大企业战略,打造中国品牌 | 第65页 |
·建立自主行业协会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