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 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3-23页 |
(一) 社会救助的基本涵义 | 第13-16页 |
1.社会救助的概念 | 第13-14页 |
2.社会救助特征 | 第14页 |
3.社会救助的作用 | 第14-15页 |
4.社会救助相关概念区分 | 第15-16页 |
(二) 社会救助制度基础理念 | 第16-20页 |
1.生存权理念 | 第16-17页 |
2.发展权理念 | 第17-18页 |
3.国家义务理念 | 第18页 |
4.社会义务理念 | 第18-20页 |
(三) 社会救助基础价值 | 第20-23页 |
1.安全价值 | 第20-21页 |
2.公平价值 | 第21-23页 |
二、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 第23-31页 |
(一)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3-27页 |
1.中国古代救助制度 | 第23页 |
2.近现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 | 第23-24页 |
3.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救助制度 | 第24-25页 |
4.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救助制度 | 第25-27页 |
(二)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27-31页 |
1.现状 | 第27-28页 |
2.问题 | 第28-31页 |
三、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简析 | 第31-39页 |
(一)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 第31-35页 |
1.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 第31-32页 |
2.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 第32-33页 |
3.瑞典的社会救助制度 | 第33-34页 |
4.拉美国家社会救助制度 | 第34-35页 |
(二)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普遍特征 | 第35-36页 |
1.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及方式比较 | 第35页 |
2.社会救助的条件比较 | 第35-36页 |
3.社会救助的经费负担 | 第36页 |
(三)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6-39页 |
1.社会救助地位和作用之提高 | 第36-37页 |
2.社会救助财政责任分配体制改进与完善 | 第37页 |
3.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救助体系 | 第37-39页 |
四、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完善的基本思路 | 第39-47页 |
(一) 树立社会救助制度的新理念 | 第39-40页 |
1.救助理念的转变 | 第39页 |
2.端正社会救助主体理念 | 第39-40页 |
3.权利、责任和公平、公正理念 | 第40页 |
4.公民、社会、国家共同参与理念 | 第40页 |
(二) 推进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发展 | 第40-44页 |
1.规定立法目标的基本原则 | 第41页 |
2.确定科学划分的救助对象与标准 | 第41页 |
3.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法律制度 | 第41-42页 |
4.明确救助者的权利 | 第42页 |
5.建立我国行政救济机制与司法救济 | 第42-43页 |
6.建立社会救助监督机制 | 第43页 |
7.建立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 | 第43-44页 |
8.健全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 | 第44页 |
(三) 健全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具体实现机制 | 第44-47页 |
1.完善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的互动机制 | 第44-45页 |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社会救助网络服务机制 | 第45页 |
3.健全社会义工、志愿者服务机制 | 第45页 |
4.建立社会捐赠与慈善机构的法律制度 | 第45-46页 |
5.成立社会教育救助制度机制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