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6页 |
一 "现代文学三十年":在乱世的废墟中寻找出路 | 第6-9页 |
二 "十七年":在未知的新时代谨慎地探索 | 第9-15页 |
1、知识分子和工农的结合与互补——《我们夫妇之间》 | 第10-12页 |
2、响应号召的批判——《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第12-13页 |
3、在信仰与爱情之间取舍——《红豆》 | 第13-14页 |
4、在革命/爱情中成长——《青春之歌》 | 第14-15页 |
三 "文革":极权统治下的"双重思想" | 第15-18页 |
1、地下文学 | 第16-17页 |
2、正式出版物中作为配角的知识分子形象 | 第17-18页 |
四 "新时期":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焦虑 | 第18-30页 |
1、控诉、反思和回味 | 第18-23页 |
2、变革中的焦虑 | 第23-24页 |
3、两部旧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 第24-27页 |
4、最初的世俗化倾向 | 第27-28页 |
5、理想主义的终结 | 第28-30页 |
五 90年代以后的文学:世俗化、类型化的知识分子 | 第30-45页 |
1、失魂的肉身——《废都》 | 第30-31页 |
2、价值的悬置——《欲望的旗帜》 | 第31-33页 |
3、非亲历性的"反右"叙述 | 第33-38页 |
4、被"讲述"的知识分子和被围剿的"个人" | 第38-40页 |
5、其他作品中被类型化的知识分子 | 第40-45页 |
六 结语 | 第45-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