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出版事业论文--各类型出版物编辑出版论文--期刊编辑出版论文

屋不在大 有书则灵--1995-2001年的《书屋》杂志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章 绪论第8-16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对象及意义第8-9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创新第9-15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二章 《书屋》的创刊、发展与变迁第16-28页
    第一节 199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概况第16-20页
        一、知识分子地位边缘化第17页
        二、思想文化界严重分裂第17-20页
    第二节 《书屋》创刊的经过与反响第20-24页
        一、创刊过程非常顺利第20-22页
        二、创刊引起热烈反响第22-24页
    第三节 不断调适中的发展与变迁第24-28页
        一、形式与内容的调适第24-26页
        二、编辑部的改组及刊物变迁第26-28页
第三章 《书屋》的个性特质第28-70页
    第一节 灵活多变的栏目设置第28-33页
        一、栏目为内容服务第30-31页
        二、栏目编排灵活多变第31-33页
    第二节 精英荟萃的作者群体第33-39页
        一、济济一堂——汇集老中青三代的作者群体第33-38页
        二、以刊结情——编者与作者的情感和精神交流第38-39页
    第三节 思想性内容凸显知识分子使命感第39-64页
        一、独立而有思想的图书评介第40-46页
        二、自由和普通人视角下的人物评介第46-49页
        三、开放而尖锐的学术争鸣第49-55页
        四、关注知识分子问题的价值取向第55-64页
    第四节 知识分子办刊的风骨第64-70页
        一、读书人的心灵家园第64-67页
        二、思索者的精神领地第67-70页
第四章 《书屋》崛起的内外环境第70-89页
    第一节 《书屋》崛起的内部环境第70-83页
        一、编辑主体的“双子星”效应第70-73页
        二、兼具编辑、作家两重身份的主编第73-78页
        三、《书屋》的编辑策略第78-83页
    第二节 《书屋》崛起的外部环境第83-89页
        一、199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文化环境第83-85页
        二、知识界分裂带来的发展空间第85-86页
        三、湖湘文化与出版湘军的滋养第86-87页
        四、主管单位的支持与宽容第87-89页
第五章 《书屋》的困境及新媒体转型对策第89-100页
    第一节 《书屋》所面临的困境第89-92页
        一、体制所限 保本经营第89-90页
        二、品牌单一 影响不足第90-91页
        三、守成老化 发展乏力第91-92页
    第二节 《书屋》新媒体转型战略浅探第92-100页
        一、更新观念 进军新媒体领域第94页
        二、瞄准受众 制作分众化版本第94-95页
        三、口碑传播 利用社会化营销第95-96页
        四、战略延伸 经营泛期刊品牌第96-97页
        五、准确定位 专做意见提供商第97-98页
        六、体制创新 进行商业化运作第98-100页
结语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附录第105-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尾部相关系数与资产选择研究
下一篇:德国媒体中中国形象的呈现--以《明镜周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