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我国目前面临的雨洪安全问题 | 第10-11页 |
1.1.2. 风景园林角度对雨洪管理的思考 | 第11页 |
1.1.3. 北京地区城市绿地雨水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1.1.3.1. 城市绿地规划缺乏对雨洪管理的专项规划 | 第12页 |
1.1.3.2. 雨水利用多停留在中小尺度空间,对减少径流总量作用不大 | 第12-13页 |
1.1.3.3. 雨水利用模式单一,缺乏多样化的综合应用 | 第13页 |
1.1.3.4. 相应雨水利用规模不合理 | 第13页 |
1.1.3.5. 雨水利用措施的应用存在盲区 | 第13-14页 |
1.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15页 |
1.2.1. 北京地区的界定 | 第14页 |
1.2.2. 公园绿地的界定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2. 国内外雨水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7-25页 |
2.1. 雨水利用设计理念 | 第17页 |
2.2. 成熟的雨洪管理理论 | 第17-19页 |
2.2.1. BMPS(最佳管理实践,美国) | 第17-18页 |
2.2.2. LID(低影响开发,美国) | 第18页 |
2.2.3. WSUD(水敏感城市设计,澳大利亚) | 第18-19页 |
2.2.4. SUDS(可持续排水系统,英国) | 第19页 |
2.3. 雨水利用在公园绿地的实践 | 第19-25页 |
2.3.1. 唐纳德溪水公园 | 第20-21页 |
2.3.2. PENNSWOOD社区绿地 | 第21-23页 |
2.3.3.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 第23-25页 |
3. 北京地区公园绿地雨水利用的条件租目的 | 第25-32页 |
3.1. 北京地区雨水利用的条件 | 第25-28页 |
3.1.1. 北京地区雨水利用的自然条件 | 第25-27页 |
3.1.1.1. 地形条件 | 第25页 |
3.1.1.2. 土壤条件 | 第25-26页 |
3.1.1.3. 降雨条件 | 第26-27页 |
3.1.2. 城市雨水排放系统 | 第27-28页 |
3.2. 北京地区公园绿地雨水利用的目的 | 第28-30页 |
3.2.1. 减少雨水径流总量 | 第28页 |
3.2.2. 控制和去除雨水径流污染物 | 第28-29页 |
3.2.3. 满足公园绿地用水 | 第29页 |
3.2.4.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 第29-30页 |
3.3. 公园绿地在雨水利用方面的生态效能 | 第30-32页 |
3.3.1. 渗透雨水,削减雨水径流量 | 第30页 |
3.3.2. 滞留雨水,错峰延时排放 | 第30页 |
3.3.3. 去除污染物,净化雨水 | 第30-32页 |
4. 公园绿地雨水利用技术措施分析及其在北京地区的适用评价 | 第32-68页 |
4.1. 以削减雨水径流量为目标的措施 | 第32-42页 |
4.1.1. 渗透措施 | 第32-39页 |
4.1.1.1. 透水铺装(Porous pavement) | 第32-34页 |
4.1.1.2. 渗透洼地(Infiltration basin) | 第34-36页 |
4.1.1.3. 雨水花园(Rain garden) | 第36-38页 |
4.1.1.4. 渗透管沟(Infiltration trench) | 第38-39页 |
4.1.1.5. 渗透井(Infiltration wells) | 第39页 |
4.1.2. 贮存措施 | 第39-40页 |
4.1.3. 削减雨水径流量措施的综合分析评价 | 第40-42页 |
4.2. 以调控雨洪量为目标的措施 | 第42-53页 |
4.2.1. 滞留措施 | 第42-47页 |
4.2.1.1. 绿色屋顶(Green roof) | 第42-44页 |
4.2.1.2. 滞留池(Detention pond) | 第44-46页 |
4.2.1.3. 雨水塘(wet pond/retention basin) | 第46-47页 |
4.2.2. 疏导措施 | 第47-51页 |
4.2.2.1. 植被浅沟(Vegetated swales) | 第47-50页 |
4.2.2.2. 旱溪(Dry creek) | 第50-51页 |
4.2.3. 调蓄措施 | 第51页 |
4.2.4. 调控雨洪量措施的综合分析评价 | 第51-53页 |
4.3. 以改善水质为目标的措施 | 第53-64页 |
4.3.1. 预处理措施 | 第54-57页 |
4.3.1.1. 前塘(Catch basins) | 第54页 |
4.3.1.2. 水动力分离器(Hydrodynamic separators & manufactured products) | 第54页 |
4.3.1.3. 砂滤池(Sand filters) | 第54-56页 |
4.3.1.4. 草坡过滤带(Grassed filter stripes) | 第56-57页 |
4.3.2. 净化措施 | 第57-61页 |
4.3.2.1. 雨水湿地(Storm water wetland) | 第57-59页 |
4.3.2.2. 其他湿地 | 第59-61页 |
4.3.3. 改善水质措施的综合分析评价 | 第61-64页 |
4.4. 雨水措施的量化计算 | 第64-66页 |
4.5. 小结 | 第66-68页 |
5. 北京地区公园绿地雨水利用的设计方法 | 第68-82页 |
5.1. 公园绿地雨水利用的基本原则 | 第68-69页 |
5.2. 设计流程 | 第69-70页 |
5.3. 公园绿地内部径流雨水利用的设计方法 | 第70-76页 |
5.3.1. 公园绿地内部径流雨水利用途径 | 第70-73页 |
5.3.1.1. 源头控制削减 | 第70-72页 |
5.3.1.2. 中端疏导调控 | 第72-73页 |
5.3.1.3. 末端储蓄利用 | 第73页 |
5.3.2. 公园绿地内部径流雨水利用的设计模式 | 第73页 |
5.3.3. 融合功能与美学的雨水景观营造 | 第73-76页 |
5.3.3.1. 水要素 | 第73-74页 |
5.3.3.2. 地形要素 | 第74页 |
5.3.3.3. 材料要素 | 第74-75页 |
5.3.3.4. 植物要素 | 第75-76页 |
5.4. 公园绿地外源雨水利用的设计方法 | 第76-82页 |
5.4.1. 外源雨水径流引入方式 | 第76-78页 |
5.4.1.1. 汇集 | 第76-77页 |
5.4.1.2. 流经 | 第77页 |
5.4.1.3. 抽取 | 第77-78页 |
5.4.2. 外源雨水径流水质特点 | 第78页 |
5.4.3. 外源雨水径流利用途径 | 第78-81页 |
5.4.3.1. 引入段消能减速 | 第78页 |
5.4.3.2. 进入段过滤滞纳 | 第78-79页 |
5.4.3.3. 利用段调蓄净化 | 第79-81页 |
5.4.4. 公园绿地外源雨水利用的设计模式 | 第81-82页 |
6.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图表附录 | 第87-91页 |
个人简介 | 第91-92页 |
导师简介 | 第92-93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