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目录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引言 | 第17-18页 |
1.2 冷浸田研究现状概述 | 第18-21页 |
1.2.1 冷浸田的类型 | 第19页 |
1.2.2 冷浸田的障碍特检 | 第19-21页 |
1.3 冷浸田主要致毒因子及其致毒机理 | 第21-24页 |
1.3.1 亚铁致毒机理概述 | 第21-23页 |
1.3.2 还原态硫致毒机理概述 | 第23-24页 |
1.4 冷浸田的改良利用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外源FE~(2+)对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27-39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2.1 土壤采集与水稻栽培 | 第27-28页 |
2.2.2 样品采集 | 第28页 |
2.2.3 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2.3.1 不同水平外源亚铁处理对分蘖期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1.1 外源Fe~(2+)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1.2 外源Fe~(2+)对水稻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2 不同水平外源亚铁处理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31-37页 |
2.3.2.1 不同生育期土壤Fe~(2+)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2.3.2.2 外源Fe~(2+)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32-36页 |
2.3.2.3 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土壤亚铁总量半效应浓度值 | 第36-37页 |
2.3.3 不同水平外源亚铁处理后水稻生长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2.4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外源还原态硫对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39-48页 |
3.1 前言 | 第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3.2.1 土壤采集与水稻栽培 | 第39页 |
3.2.2 样品采集 | 第39页 |
3.2.3 测定方法 | 第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3.3.1 不同水平外源还原态硫处理对分蘖期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1.1 外源S~(2-)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1.2 外源S~(2-)对水稻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 不同水平外源S~(2-)处理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41-46页 |
3.3.2.1 不同生育期土壤还原态硫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3.3.2.2 外源S~(2-)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3.3.2.3 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土壤还原态硫总量半效应浓度值 | 第45-46页 |
3.4 结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钢渣和发酵稻壳对亚铁和还原态硫的静态吸附-解吸探究 | 第48-60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4.2.1.1 供试钢渣 | 第49页 |
4.2.1.2 供试稻壳生物碳 | 第4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4.2.2.1 测定方法 | 第49页 |
4.2.2.2 吸附动力学实验设计 | 第49页 |
4.2.2.3 相关影响因素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4.2.2.4 解吸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4.2.3 吸附量和吸附率计算 | 第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4.3.1 吸附动力学特征 | 第51-52页 |
4.3.1.1 吸附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 第51-52页 |
4.3.1.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52页 |
4.3.2 不同环境因素对Fe~(2+)和S~(2-)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52-56页 |
4.3.2.1 外源Fe~(2+)、S~(2-)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2.2 吸附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53页 |
4.3.2.3 体系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2.3.1 钢渣、稻壳的缓冲性能 | 第53-54页 |
4.3.2.3.2 体系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2.4 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3 钢渣、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稳定性研究 | 第56-59页 |
4.3.3.1 解吸动力学特征 | 第57页 |
4.3.3.2 体系pH对吸附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3.3 离子强度对吸附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 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外源钢渣对冷浸田亚铁和还原态硫致毒因子的治理初探 | 第60-67页 |
5.1 前言 | 第6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5.2.1 供试样品与处理 | 第60-61页 |
5.2.2 样品采集 | 第61页 |
5.2.3 测定方法 | 第6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5.3.1 外源钢渣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61-64页 |
5.3.1.1 外源钢渣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1.2 外源钢渣对土壤固氮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菌活性的影响 | 第62页 |
5.3.1.3 外源钢渣对土壤铁还原菌、硫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1.4 外源钢渣对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影响 | 第63页 |
5.3.1.5 外源钢渣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总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2 外源钢渣对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2.1 外源钢渣对土壤pH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2.2 外源钢渣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第65页 |
5.3.3 外源钢渣对土壤亚铁/还原态硫的吸附影响 | 第65-66页 |
5.4 结论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外源发酵稻壳对冷浸田亚铁和还原态硫致毒因子的治理初探 | 第67-73页 |
6.1 前言 | 第6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6.2.1 供试样品与处理 | 第67页 |
6.2.2 样品采集 | 第67页 |
6.2.3 测定方法 | 第67-6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2页 |
6.3.1 外源稻壳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6.3.1.1 外源稻壳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活性的影响 | 第68页 |
6.3.1.2 外源稻壳对土壤固氮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菌活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6.3.1.3 外源稻壳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总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6.3.2 外源稻壳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70-71页 |
6.3.2.1 外源稻壳对土壤pH的影响 | 第70页 |
6.3.2.2 外源稻壳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第70-71页 |
6.3.3 外源稻壳对土壤亚铁/还原态硫的吸附影响 | 第71-72页 |
6.4 结论 | 第72-73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73-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