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10-13页 |
一、选题理由 | 第10-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述评 | 第13-16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二、文献评析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16-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逻辑结构 | 第17-18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黄天鹏的时代和人生历程 | 第19-39页 |
第一节 家世与影响:家学的熏陶 | 第19-23页 |
一、黄天鹏的家世渊源 | 第19-20页 |
二、黄天鹏的出生年份考 | 第20-22页 |
三、黄天鹏的家世对他的影响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辗转与探寻:从普宁到京城(1905-1928) | 第23-26页 |
一、普宁求学 | 第23-24页 |
二、涉足报界 | 第24页 |
三、步入新闻学术界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彷徨与革新:离上海又返上海(1928-1937) | 第26-29页 |
一、上海办刊编报 | 第26-27页 |
二、离沪赴日留学 | 第27页 |
三、重回上海新闻界 | 第27-29页 |
第四节 拼搏与转折:从重庆回南京(1937-1949) | 第29-35页 |
一、参与重建“新闻长城” | 第30-32页 |
二、开展新闻专业教育 | 第32-34页 |
三、从事文化出版业管理和研究 | 第34页 |
四、当选国大代表 | 第34-35页 |
第五节 坚持与梦想:从大陆到台湾(1949——1982) | 第35-39页 |
一、继续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 | 第35-37页 |
二、担任“新闻记者出生的民意代表” | 第37-38页 |
三、考察指导东南亚侨报 | 第38-39页 |
第二章 黄天鹏新闻实践活动研究 | 第39-64页 |
第一节 初入报界,立志革新 | 第39-45页 |
一、学生时代的报刊活动 | 第39-40页 |
二、进入《申报》,尝试改革 | 第40-42页 |
三、离开《申报》,事出有因 | 第42-45页 |
第二节 《时事新报》十年 | 第45-55页 |
一、组办新闻讲习班 | 第45-48页 |
二、改革报纸版面 | 第48-49页 |
三、采写系列调查报道 | 第49-50页 |
四、主编《青光》副刊 | 第50-52页 |
五、离开《时事新报》 | 第52-55页 |
第三节 主持出版《重庆各报联合版》 | 第55-59页 |
一、不惧生命危险坚持“联合版”正常出版 | 第56-57页 |
二、积极协调关系提高“联合版”工作效率 | 第57-58页 |
三、努力增加发行扩大“联合版”社会影响 | 第58-59页 |
第四节 黄天鹏新闻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 | 第59-64页 |
一、以“革新新闻业”为出发点 | 第59-61页 |
二、因“兴趣”而投身新闻界 | 第61-62页 |
三、勇于承担“记者”的历史使命 | 第62-64页 |
第三章 黄天鹏新闻学术活动研究 | 第64-117页 |
第一节 倡建北京新闻学会 | 第64-69页 |
一、北京新闻学会创建的学术背景 | 第64-66页 |
二、北京新闻学会的创建和发展 | 第66-67页 |
三、北京新闻学会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之比较 | 第67-69页 |
第二节 创编新闻学术刊物 | 第69-81页 |
一、主编北京新闻学会会刊《新闻学刊》 | 第69-73页 |
二、改组《新闻学刊》扩大为《报学月刊》 | 第73-77页 |
三、黄天鹏所办新闻学刊物的主要内容特点 | 第77-79页 |
四、黄天鹏所办新闻学刊物的历史贡献 | 第79-81页 |
第三节 整理出版新闻文献资料 | 第81-91页 |
一、进行新闻学书籍和作品的编目工作 | 第81-83页 |
二、编辑出版早期中国新闻学研究文集 | 第83-86页 |
三、主持与计划编辑新闻学研究大型丛书 | 第86-90页 |
四、编辑出版个人新闻作品文集 | 第90-91页 |
第四节 构建新闻学科体系框架 | 第91-102页 |
一、侧重新闻规律探讨的新闻理论研究 | 第91-96页 |
二、重在总结实际经验的新闻实务研究 | 第96-99页 |
三、梳理新闻业发展理路的新闻史研究 | 第99-102页 |
第五节 创建全国性新闻学术研究中心 | 第102-106页 |
一、黄天鹏组建新闻学研究室缘起 | 第103-104页 |
二、复旦大学新闻学研究室的筹建及其运作 | 第104-106页 |
第六节 开启中国新闻学史分期研究先河 | 第106-112页 |
一、计划编撰《中国新闻学史》 | 第107页 |
二、“五阶段说”与“四阶段说”之比较 | 第107-110页 |
三、三种不同时域下新闻学史分期之比较 | 第110-112页 |
第七节 黄天鹏新闻学术活动的特征探析 | 第112-117页 |
一、明确的学科目标:“建设中国式的新闻学” | 第112-113页 |
二、坚定的路径选择:专业化建设与普及推广并重 | 第113-114页 |
三、科学的史料意识:注重史料收集与整理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探微 | 第117-147页 |
第一节 黄天鹏的主要新闻思想观念 | 第117-125页 |
一、建设“中国式的新闻学” | 第117-119页 |
二、建设“新时代的新Journalism” | 第119-122页 |
三、建设“崭新而完美的新闻学” | 第122-125页 |
第二节 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的主要内涵 | 第125-141页 |
一、“新闻”中的“事实”具有“四种属性” | 第125-128页 |
二、报纸是“公共利益代言人” | 第128-131页 |
三、社会应该“尊重、扶植和善待新闻界” | 第131-134页 |
四、新闻记者应“专业技能与职业修养兼备” | 第134-137页 |
五、应该对大众“普及新闻教育” | 第137-141页 |
第三节 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的特征探析 | 第141-147页 |
一、“西方新闻学”是黄天鹏新闻思想观念的主要来源 | 第141-143页 |
二、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的新闻本体意识明显 | 第143-144页 |
三、注重“新闻记者伦理”的作用和培养 | 第144-147页 |
第五章 黄天鹏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147-164页 |
第一节 政治视角: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责任感的新闻人 | 第147-150页 |
一、大胆针砭社会时弊 | 第147-148页 |
二、积极主张奋力抗日 | 第148-149页 |
三、努力倡导民主政治 | 第149-150页 |
第二节 专业视角:中国新闻学科体系建构的积极探索者 | 第150-155页 |
一、最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新闻学”的目标和路径 | 第150-151页 |
二、促进了新闻学研究的学术化和专业化 | 第151-154页 |
三、填补了新闻教学和研究的诸多空白 | 第154-155页 |
第三节 价值视角:充满新闻理想的悲情人物 | 第155-159页 |
一、新闻专业主义追求遭遇尴尬而“罢笔” | 第155-157页 |
二、新闻学术理想停留在“设想层面”留下“遗憾” | 第157-158页 |
三、放弃挚爱新闻业转上仕途使学术理想成“黄粱梦” | 第158-159页 |
第四节 民国新闻人黄天鹏对当前新闻学研究的启示 | 第159-164页 |
一、应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 | 第159-160页 |
二、应该“理性看待”新闻专业主义 | 第160-161页 |
三、通过“新闻普及化”促进新闻专业化 | 第161-162页 |
四、应以“己严人宽”态度对待新闻批评 | 第162-164页 |
结语:新闻人与“黄粱梦” | 第164-166页 |
附录 | 第166-177页 |
A、黄天鹏生平大事记(1905—1982) | 第166-169页 |
B、黄天鹏新闻学著述全览与简评 | 第169-176页 |
C、黄天鹏参与创办或主编的报刊简表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4页 |
在读期间学术活动及科研情况 | 第184-185页 |
致谢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