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二氧化碳合成环碳酸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1.2.1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9-10页 |
1.2.2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 第10-11页 |
1.2.3 有机金属框架催化剂 | 第11页 |
1.2.4 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 第11-12页 |
1.2.5 季铵盐催化剂和鏻盐催化剂 | 第12-13页 |
1.2.6 碱金属盐催化剂 | 第13-14页 |
1.2.7 N-杂环卡宾和N-杂环烯烃催化剂 | 第14-15页 |
1.2.8 离子液体催化剂 | 第15-16页 |
1.3 离子液体简介 | 第16-19页 |
1.3.1 离子液体 | 第16页 |
1.3.2 离子液体的发展历程和种类构成 | 第16-17页 |
1.3.3 离子液体的应用 | 第17页 |
1.3.4 功能化离子液体 | 第17-19页 |
1.4 研究背景和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羟基化单、双咪唑离子液体的量子化学计算 | 第21-38页 |
2.1 引言 | 第21-23页 |
2.2 计算方法 | 第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7页 |
2.3.1 结构优化 | 第23-27页 |
2.3.2 自然键轨道(NBO)分析 | 第27-29页 |
2.3.3 分子表面静电势(ESP) | 第29-32页 |
2.3.4 反应过程中的几何结构和自由能变 | 第32-36页 |
2.3.5 催化反应过程中的反应机理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38-49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8-42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3.1.3 1 ,1'-(1,3-三亚甲基)双-3-甲基咪唑二溴盐([C_3(mim)_2]Br_2)的合成 | 第40页 |
3.1.4 1-(2-羟乙基)-3-甲基咪唑溴化盐([OH-C_2mim]Br)的合成 | 第40页 |
3.1.5 1-(3-羟丙基)-3-甲基咪唑溴化盐([OH-C_3mim]Br)的合成 | 第40-41页 |
3.1.6 1 ,1'-(2-羟丙基)双-3-甲基咪唑二溴盐([OH-C_3(mim)_2]Br_2)的合成 | 第41页 |
3.1.7 1-(2-胺乙基)-3-甲基咪唑溴化盐([NH_2-C_2mim]Br)的合成 | 第41-42页 |
3.1.8 1-(3-胺丙基)-3-甲基咪唑溴化盐([NH_2-C_3mim]Br)的合成 | 第42页 |
3.2 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42-48页 |
3.2.1 元素分析 | 第42-43页 |
3.2.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5页 |
3.2.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3.2.4 热重分析 | 第46页 |
3.2.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46-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离子液体的物性测定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9-57页 |
4.1 物性的测定 | 第49-51页 |
4.1.1 熔点 | 第49-50页 |
4.1.2 表面张力 | 第50页 |
4.1.3 密度 | 第50-51页 |
4.2 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51-56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4.2.1.1 实验试剂 | 第51页 |
4.2.1.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2.1.3 催化反应和产物分析 | 第51-54页 |
4.2.2 催化性能测试 | 第54页 |
4.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4-56页 |
4.2.3.1 反应温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3.2 反应压力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3.3 反应时间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