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22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2.1.1 空间规划 | 第24-25页 |
2.1.2 省级空间规划 | 第25页 |
2.1.3 空间规划编制机制 | 第25-27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2.2.1 机制设计理论概述 | 第27-28页 |
2.2.2 机制设计理论与空间规划编制机制契合点 | 第28-30页 |
2.3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空间规划编制机制创新分析框架 | 第30-32页 |
第3章 青海省级空间规划编制基础及面临的问题 | 第32-45页 |
3.1 青海省级空间规划编制基础 | 第32-40页 |
3.1.1 综合发展规划 | 第32-34页 |
3.1.2 城乡规划 | 第34-36页 |
3.1.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36-37页 |
3.1.4 主体功能区规划 | 第37-38页 |
3.1.5 环境保护规划 | 第38-40页 |
3.2 青海省级空间规划编制面临的问题 | 第40-45页 |
3.2.1 编制省级空间规划缺乏法律法规支撑 | 第40-42页 |
3.2.2 各部门间共识度不够 | 第42-43页 |
3.2.3 部门利益及不同管制模式制约规划编制 | 第43页 |
3.2.4 审批程序各自为政难以协调 | 第43页 |
3.2.5 缺乏规划评估及监督机制 | 第43-45页 |
第4章 青海省级空间规划编制的博弈分析 | 第45-62页 |
4.1 基于博弈思想的空间规划编制矛盾分析 | 第45-52页 |
4.1.1 上下级规划编制博弈分析 | 第46-48页 |
4.1.2 同级部门空间规划编制博弈分析 | 第48-52页 |
4.2 空间规划编制由非合作走向合作潜在驱动力分析 | 第52-54页 |
4.2.1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 第52-53页 |
4.2.2 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 第53页 |
4.2.3 委托代理机制不断完善 | 第53-54页 |
4.3 上级政府监督下的空间规划编制声誉模型 | 第54-60页 |
4.3.1 模型设定 | 第55页 |
4.3.2 三阶段博弈分析 | 第55-59页 |
4.3.3 模型分析 | 第59-60页 |
4.4 博弈分析对青海省级空间规划编制机制创新的启示 | 第60-62页 |
第5章 国内外空间规划编制经验借鉴 | 第62-68页 |
5.1 国外空间规划编制经验启示 | 第62-65页 |
5.1.1 明确编制法律体系 | 第62页 |
5.1.2 明晰各级政府责权 | 第62-63页 |
5.1.3 多元化公共主体参与空间规划编制 | 第63-64页 |
5.1.4 建立可持续评估及实时监测反馈机制 | 第64-65页 |
5.2 国内空间规划编制经验启示 | 第65-68页 |
5.2.1 战略规划引领构建空间规划 | 第65-66页 |
5.2.2 统一技术标准 | 第66页 |
5.2.3 建立协调机制 | 第66-67页 |
5.2.4 强化法治保障 | 第67-68页 |
第6章 青海省级空间规划编制机制创新建议 | 第68-74页 |
6.1 加强省级空间规划编制的法治保障 | 第68-69页 |
6.2 完善空间规划编制评估机制 | 第69-70页 |
6.3 优化空间规划编制流程 | 第70-71页 |
6.4 强化公众参与机制 | 第71-72页 |
6.5 形成明确奖惩机制 | 第72页 |
6.6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 第72-73页 |
6.7 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