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30页 |
1.1 物质的微观结构 | 第18-19页 |
1.2 标准模型 | 第19-22页 |
1.2.1 基本粒子 | 第19-20页 |
1.2.2 基本相互作用 | 第20-21页 |
1.2.3 弱电相互作用 | 第21页 |
1.2.4 强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1.3 强子谱简介 | 第22-24页 |
1.4 粲偶素与势模型 | 第24-26页 |
1.4.1 势模型 | 第24页 |
1.4.2 粲偶素能谱 | 第24-25页 |
1.4.3 粲偶素的跃迁 | 第25-26页 |
1.5 类粲偶素 | 第26-28页 |
1.6 论文的选题和结构 | 第28-30页 |
1.6.1 论文的选题 | 第28-29页 |
1.6.2 论文的结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 | 第30-50页 |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Ⅱ | 第30页 |
2.2 BESⅢ探测器 | 第30-43页 |
2.2.1 BESⅢ的物理目标和总体性能 | 第32-34页 |
2.2.2 束流管 | 第34页 |
2.2.3 主漂移室 | 第34-38页 |
2.2.3.1 单元结构 | 第35-36页 |
2.2.3.2 丝层安排 | 第36-37页 |
2.2.3.3 预期性能参数 | 第37-38页 |
2.2.4 飞行时间计数器 | 第38-40页 |
2.2.5 电磁量能器 | 第40-41页 |
2.2.6 缪子计数器 | 第41-42页 |
2.2.7 超导磁铁 | 第42页 |
2.2.8 电子学系统 | 第42页 |
2.2.9 触发判选系统 | 第42-43页 |
2.2.10 数据获取系统 | 第43页 |
2.3 BESⅢ离线软件系统 | 第43-50页 |
2.3.1 BESⅢ离线软件框架 | 第43页 |
2.3.2 BESⅢ探测器模拟系统 | 第43-44页 |
2.3.3 BESⅢ离线刻度系统 | 第44-46页 |
2.3.3.1 MDC刻度 | 第44-45页 |
2.3.3.2 dE/dx刻度 | 第45页 |
2.3.3.3 TOF刻度 | 第45-46页 |
2.3.3.4 EMC刻度 | 第46页 |
2.3.3.5 MUC刻度 | 第46页 |
2.3.4 BESⅢ离线重建系统 | 第46-48页 |
2.3.4.1 MDC径迹重建 | 第46-47页 |
2.3.4.2 dE/dx重建 | 第47页 |
2.3.4.3 TOF重建 | 第47-48页 |
2.3.4.4 EMC重建 | 第48页 |
2.3.4.5 MUC重建 | 第48页 |
2.3.5 BESⅢ物理分析软件 | 第48-50页 |
第三章 e~+e~-→φχ_(c1,2)在(?)=4.600 GeV的观测 | 第50-80页 |
3.1 研究背景及简介 | 第50-51页 |
3.2 数据样本和MC模拟 | 第51-53页 |
3.3 e~+e~-→φχ_(c1,2)的观测 | 第53-66页 |
3.3.1 事例挑选标准 | 第53-56页 |
3.3.2 MC模拟和数据分析 | 第56-63页 |
3.3.3 本底分析 | 第63-64页 |
3.3.4 波恩截面测量 | 第64-66页 |
3.4 e~+e~-→φχ_(c0)的研究 | 第66-74页 |
3.4.1 事例挑选和数据分析 | 第66-73页 |
3.4.1.1 χ_(c0)→π~+π~-/K~+K~- | 第66-69页 |
3.4.1.2 χ_(c0)→π~+π~-π~+π~- | 第69-71页 |
3.4.1.3 χ_(c0)-→K~+K~-π~+π- | 第71-73页 |
3.4.2 波恩截面测量 | 第73-74页 |
3.5 e~+e~-→γY(4140)的研究 | 第74-75页 |
3.6 系统误差分析 | 第75-78页 |
3.6.1 带电径迹寻迹和粒子鉴别的不确定性 | 第75-76页 |
3.6.2 光子重建的不确定性 | 第76页 |
3.6.3 运动学拟合的不确定性 | 第76页 |
3.6.4 粒子径迹角分布的不确定性 | 第76-77页 |
3.6.5 辐射修正的不确定性 | 第77页 |
3.6.6 不变质量谱拟合的不确定性 | 第77-78页 |
3.6.7 积分亮度、分支比和质量窗的不确定性 | 第78页 |
3.7 总结与讨论 | 第78-80页 |
第四章 e~+e~-→γX_(c1,2)在(?)=4.180 GeV的观测 | 第80-106页 |
4.1 研究背景及简介 | 第80-81页 |
4.2 MC模拟及数据样本 | 第81-82页 |
4.3 e~+e~-→ γχ_(c1,2)在(?)=4.009和4.180 GeV的分析研究 | 第82-91页 |
4.3.1 事例挑选标准 | 第82-83页 |
4.3.2 MC模拟和数据分析 | 第83-88页 |
4.3.3 本底分析 | 第88-91页 |
4.4 e~+e~-→γX_(c1,2)在其它能量点的分析研究 | 第91-92页 |
4.5 波恩截面测量 | 第92-101页 |
4.6 e~+e~-→γχ_(c0)在(?)=4.180 GeV的分析研究 | 第101-104页 |
4.7 系统误差分析 | 第104-105页 |
4.8 总结与讨论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附录 | 第120-132页 |
附件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