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6页 |
1.1 燃油脱硫的重要性 | 第10页 |
1.2 燃油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 | 第10-11页 |
1.3 燃油加氢脱硫及其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1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发展 | 第12页 |
1.3.2 加氢脱硫的主要工艺 | 第12-13页 |
1.4 燃油的非加氢脱硫技术 | 第13-15页 |
1.4.1 生物脱硫 | 第13-14页 |
1.4.2 吸附脱硫 | 第14页 |
1.4.3 氧化脱硫 | 第14-15页 |
1.4.4 萃取脱硫 | 第15页 |
1.5 离子液体脱硫 | 第15-19页 |
1.5.1 离子液体的简介 | 第15-16页 |
1.5.2 离子液体的分类 | 第16页 |
1.5.3 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16-17页 |
1.5.4 离子液体在燃油脱硫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6 低共熔溶剂脱硫 | 第19-22页 |
1.6.1 低共熔溶剂简介 | 第19-20页 |
1.6.2 低共熔溶剂的组成 | 第20-22页 |
1.6.3 低共熔溶剂在燃油脱硫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7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2-26页 |
第2章 [BMIM]CoCl_3催化过硫酸盐脱硫 | 第26-36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6-27页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7页 |
2.2.3 [Bmim]CoCl_3的制备 | 第27页 |
2.2.4 模拟油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5 萃取催化氧化脱硫过程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5页 |
2.3.1 离子液体[Bmim]CoCl_3投加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氧化剂PMS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3 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4 DBT初始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5 对不同底物的脱硫性能 | 第32页 |
2.3.6 离子液体[Bmim]CoCl_3的循环使用性能 | 第32-33页 |
2.3.7 ECODS机理探讨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室温[BMIM]CoCl_3催化氧化苯并噻吩 | 第36-42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3.3.1 离子液体[Bmim]CoCl_3投加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氧化剂PMS投加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4 BT初始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5 离子液体[Bmim]CoCl_3的循环使用性能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硅胶负载[BMIM]CoCl_3催化过硫酸盐脱硫 | 第42-56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42-43页 |
4.2.2 材料制备 | 第43页 |
4.2.3 材料表征 | 第43页 |
4.2.4 脱硫实验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4.3.1 红外光谱图 | 第44-45页 |
4.3.2 热重分析图 | 第45页 |
4.3.3 扫描电镜 | 第45-46页 |
4.3.4 N_2吸附脱附图 | 第46-47页 |
4.3.5 不同脱硫体系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7页 |
4.3.6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7 PMS投加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8 离子液体萃取剂投加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9 温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10 初始含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11 不同含硫物质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12 催化剂和[Bmim]BF4回收再利用 | 第53页 |
4.3.13 脱硫机理分析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含钴低共熔溶剂催化过硫酸盐脱硫 | 第56-66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5.2.1 实验药品 | 第56-57页 |
5.2.2 金属离子基低共熔溶剂(MDESs)的制备 | 第57页 |
5.2.3 萃取催化氧化耦合脱硫(ECODS)过程 | 第57页 |
5.2.4 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5.3.1 CoCl_2-ChCl/2PEG剂量对脱硫率影响 | 第58-59页 |
5.3.2 PMS溶液剂量对脱硫率影响 | 第59页 |
5.3.3 温度对脱硫率影响 | 第59-60页 |
5.3.4 初始含硫量对脱硫率影响 | 第60-61页 |
5.3.5 氢键供体(HBDs)对脱硫率影响 | 第61-62页 |
5.3.6 不同含硫化合物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7 CoCl_2-ChCl/PEG循环使用性能 | 第63页 |
5.3.8 探索DBT的脱除机理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6-6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67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