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字化外包风险防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六、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档案数字化外包风险类别 | 第20-30页 |
第一节 档案实体风险 | 第20-21页 |
一、损坏风险 | 第20-21页 |
二、丢失风险 | 第21页 |
第二节 信息风险 | 第21-24页 |
一、泄密风险 | 第21-23页 |
二、修改风险 | 第23页 |
三、知识产权风险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其他风险 | 第24-29页 |
一、数字化场所风险 | 第24-25页 |
二、成本估算风险 | 第25页 |
三、内部管理风险 | 第25-26页 |
四、外包方选择风险 | 第26页 |
五、后续服务风险 | 第26-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档案数字化外包风险产生原因 | 第30-44页 |
第一节 档案数字化外包相关制度、标准不完善 | 第30-33页 |
一、制度、标准建设相对滞后 | 第30-32页 |
二、规范文件执行力度不够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档案数字化外包从业人员专业性不高 | 第33-36页 |
一、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 | 第34页 |
二、缺乏有效的培训方式 | 第34-35页 |
三、员工流动性较大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以档案数字化外包方为主导的设备配置方式 | 第36-37页 |
一、设备配置不合理 | 第37页 |
二、设备安全保密工作执行力度不到位 | 第37页 |
第四节 档案数字化外包监督有所欠缺 | 第37-40页 |
一、外部监督相对薄弱 | 第38-39页 |
二、监督有关数据库还没有建立 | 第39页 |
三、内部监督不够完善 | 第39-40页 |
第五节 档案数字化外包过程中沟通不到位 | 第40-42页 |
一、合同至上与不完全合同的矛盾 | 第40-41页 |
二、档案数字化外包双方缺乏沟通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档案数字化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 第44-58页 |
第一节 提高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风险意识 | 第44-45页 |
一、提高行政管理机构档案数字化外包风险意识 | 第44页 |
二、增强发包方档案数字化外包风险意识 | 第44-45页 |
三、提高外包方数字化外包风险意识 | 第45页 |
第二节 完善档案数字化外包法律法规建设 | 第45-47页 |
一、完善国家法律文件建设 | 第45-46页 |
二、确保规范性文件的执行力度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提高档案数字化外包从业人员专业性 | 第47-48页 |
一、根据数字化外包任务要求配置相应专业化人员 | 第47页 |
二、重视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 | 第47-48页 |
三、提升表彰水平与加大惩处力度 | 第48页 |
第四节 降低外包方对数字化设备配置的控制力 | 第48-50页 |
一、发包方前期对项目进行整体调研确定所需设备 | 第49页 |
二、将设备配置最低要求写入合同对外包方进行约束 | 第49-50页 |
第五节 完善档案数字化外包监督 | 第50-55页 |
一、明确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监督管理范围 | 第50-52页 |
二、促进社会监督的形成 | 第52页 |
三、构建具有监督作用的外包项目信息库 | 第52-53页 |
四、完善内部监督工作 | 第53-54页 |
五、完善档案数字化外包惩处 | 第54-55页 |
第六节 改善数字化外包服务沟通 | 第55-57页 |
一、将合同“剩余控制权”交由发包方 | 第55-56页 |
二、档案数字化外包双方工作上应加强沟通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附录1 | 第60-62页 |
附录2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