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一)基于我国教师培养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第8页 |
(二)基于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需要 | 第8-9页 |
(三)基于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需要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教师职前培养 | 第10页 |
(二)教师培养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 第10-11页 |
(三) 教师职前培养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 第11页 |
(四)教师职前培养途径 | 第11-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政府质量保障研究 | 第12页 |
(二)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社会组织质量保障研究 | 第12-13页 |
(三)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策略研究 | 第13-14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14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14-15页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标准 | 第16-23页 |
一、《示范核心教学标准》 | 第17-19页 |
(一)《示范核心教学标准》的内容 | 第17-18页 |
(二)《示范核心教学标准》对教师职前培养的影响 | 第18-19页 |
二、《教师培养项目认证专业标准》 | 第19-23页 |
(一)《项目认证标准》的基本目标 | 第19-20页 |
(二)《项目认证标准》的具体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现状 | 第23-31页 |
一、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体系 | 第23-24页 |
二、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的生源选拔 | 第24-25页 |
(一)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的准入要求 | 第24-25页 |
(二)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的入学注册 | 第25页 |
三、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结构 | 第25-28页 |
(一)理论课程 | 第26-27页 |
(二)实践课程 | 第27-28页 |
四、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毕业条件 | 第28-31页 |
(一)毕业生的毕业学分要求和初级教师资格证获得 | 第28-29页 |
(二)毕业生的机构分布和历年数量趋势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外部保障体系 | 第31-39页 |
一、联邦政府对教师培养质量保障的间接参与 | 第31-32页 |
(一)通过立法资助教师培养机构办学 | 第31-32页 |
(二)利用社会组织的认证结果规范教师培养机构办学 | 第32页 |
二、州政府对教师培养质量保障的直接参与 | 第32-35页 |
(一)州政府对教师培养机构的办学目标要求 | 第32-33页 |
(二)州政府对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评估方式 | 第33-34页 |
(三)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办学认证结果及影响 | 第34-35页 |
三、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 第35-39页 |
(一)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资格证书类型 | 第35-36页 |
(二)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资格认证的考核内容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 | 第39-49页 |
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师培养项目 | 第39-42页 |
(一)教师培养项目的培养方向 | 第39-41页 |
(二)教师培养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41-42页 |
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师培养的入口保障 | 第42-43页 |
(一)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准入条件 | 第42-43页 |
(二)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入学考核 | 第43页 |
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师培养的过程保障 | 第43-47页 |
(一)教师职前培养的方案及内容 | 第43-45页 |
(二)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资保障 | 第45-46页 |
(三)教师职前培养的经费保障 | 第46-47页 |
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师培养的出口保障 | 第47-49页 |
(一)毕业生的学分及学业成绩要求 | 第47页 |
(二)获得教师资格认证所需的毕业考试要求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 第49-53页 |
一、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职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 | 第49-51页 |
(一)坚持标准引导下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49页 |
(二)注重对教育结果使用现代化的评价方式 | 第49-50页 |
(三)教师职前培养经费来源广泛用途具体 | 第50页 |
(四)严格规范毕业条件保障职前教师教学能力 | 第50-51页 |
二、对完善我国教师职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 | 第51-53页 |
(一)关注教育结果评价,严格师范生的毕业条件 | 第51页 |
(二)加大教育实践的比重,完善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 | 第51-52页 |
(三)探索现代化的评价手段,实现教育质量信息共享 | 第52页 |
(四)注重联合高校资源,强调师范院校的社会责任 | 第52-53页 |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