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4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无支撑支护发展现状 | 第12-23页 |
1.2.1 双排桩支护形式 | 第12-15页 |
1.2.2 反压土结合支护桩(墙)支护形式 | 第15-19页 |
1.2.3 其他无支撑支护形式 | 第19-23页 |
1.2.4 现有无支撑支护技术的问题 | 第23页 |
1.3 梯级支护概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1.3.1 梯级支护概念 | 第23-24页 |
1.3.2 梯级支护形式 | 第24-27页 |
1.3.3 梯级支护研究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1.4 无支撑支护设计计算方法 | 第28-33页 |
1.4.1 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1.4.2 无支撑支护结构变形及内力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1.4.3 基于动员强度概念的MSD方法介绍 | 第32-33页 |
1.5 有限土体土压力研究现状 | 第33-38页 |
1.6 本文主要工作 | 第38-41页 |
第2章 梯级支护工程实测及分析 | 第41-59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中铁国际城基坑工程 | 第41-44页 |
2.2.1 工程概况 | 第41-43页 |
2.2.2 基坑支护方案及变形实测分析 | 第43-44页 |
2.3 嘉海1期基坑工程 | 第44-49页 |
2.3.1 工程概况 | 第44-46页 |
2.3.2 基坑支护方案 | 第46-48页 |
2.3.3 变形实测及分析 | 第48-49页 |
2.4 嘉海2期基坑工程 | 第49-56页 |
2.4.1 工程概况 | 第49-51页 |
2.4.2 基坑支护方案 | 第51-53页 |
2.4.3 变形实测及分析 | 第53-56页 |
2.5 梯级支护应用条件分析 | 第56-5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梯级支护相互作用机理及破坏模式的模型试验研究 | 第59-81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模型相似比 | 第59-60页 |
3.3 试验设备及试验材料 | 第60-66页 |
3.3.1 模型试验槽及洒砂设备 | 第60-61页 |
3.3.2 支护桩模型及监测设备 | 第61-65页 |
3.3.3 试验土样 | 第65-66页 |
3.4 试验方案 | 第66-68页 |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8-79页 |
3.5.1 基坑开挖过程分析 | 第68-76页 |
3.5.2 破坏模式分析 | 第76-7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4章 基于模型试验的梯级支护相互作用机理的数值分析 | 第81-103页 |
4.1 引言 | 第81页 |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81-86页 |
4.2.1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81-82页 |
4.2.2 本构关系与土体参数 | 第82-86页 |
4.2.3 模型桩参数 | 第86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6-101页 |
4.3.1 变形分析 | 第87-90页 |
4.3.2 土压力分析 | 第90-94页 |
4.3.3 弯矩分析 | 第94-98页 |
4.3.4 破坏模式分析 | 第98-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梯级支护破坏模式的参数分析及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103-121页 |
5.1 引言 | 第103页 |
5.2 有限差分模型的建立 | 第103-104页 |
5.3 梯级支护破坏模式的区分标准 | 第104-107页 |
5.4 临界宽度的影响因素 | 第107-109页 |
5.5 分离式破坏临界宽度的参数分析 | 第109-113页 |
5.5.1 独立安全系数比R_(fos)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5.5.2 第一级支护插入比N_1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5.3 第二级支护插入比N_2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6 整体式破坏临界宽度的参数分析 | 第113-116页 |
5.6.1 第一级支护插入比N_1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5.6.2 第二级支护插入比N_2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5.7 基于上限法的梯级支护稳定性简化算法 | 第116-11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基于动员强度理论的梯级支护计算方法 | 第121-143页 |
6.1 引言 | 第121页 |
6.2 悬臂支护结构的MSD法 | 第121-124页 |
6.3 梯级支护的MSD法 | 第124-132页 |
6.3.1 叠加区剪应变的推导 | 第125-128页 |
6.3.2 计算过程介绍 | 第128-132页 |
6.4 有限差分模型的建立 | 第132-134页 |
6.5 MSD法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 | 第134-137页 |
6.6 梯级支护MSD法参数分析 | 第137-141页 |
6.6.1 第二级支护长度L_2的影响 | 第137-139页 |
6.6.2 两级支护间距离B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3-145页 |
7.2 展望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7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