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忠怨诗的界定、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10-14页 |
一、忠怨诗的界定 | 第10-12页 |
二、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国风》忠怨诗主旨考 | 第19-37页 |
第一节 《邶风·柏舟》主旨考 | 第19-23页 |
第二节 《王风·黍离》主旨考 | 第23-26页 |
第三节 《魏风·园有桃》主旨考 | 第26-30页 |
第四节 《唐风·采苓》“苓”“苦”“葑”名物补证 | 第30-33页 |
第五节 《桧风·羔裘》主旨考 | 第33-37页 |
第二章 《小雅》忠怨诗主旨考 | 第37-57页 |
第一节 《沔水》主旨考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节南山》主旨考 | 第38-41页 |
第三节 《十月之交》主旨考 | 第41-43页 |
第四节 《雨无正》主旨考 | 第43-47页 |
第五节 《小弁》主旨考 | 第47-50页 |
第六节 《四月》主旨考 | 第50-53页 |
第七节 《青蝇》主旨补证 | 第53-55页 |
第八节 《诗经》忠怨诗无争议诗篇概述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屈赋对《诗经》忠怨诗的接受 | 第57-84页 |
第一节 从文化视角看屈赋对《诗经》忠怨诗继承的可能性 | 第58-71页 |
一、中原文化在楚国的传播 | 第58-61页 |
二、楚人对中原文化的接受 | 第61-68页 |
三、屈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 第68-71页 |
第二节 屈赋对《诗经》忠怨诗接受的文本呈现 | 第71-84页 |
一、君王与群小相投 | 第72-76页 |
二、诗人无处安放的灵魂 | 第76-84页 |
结语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