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智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1.1 智能混凝土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 第9页 |
1.1.2 智能混凝土的分类 | 第9-11页 |
1.2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1 石墨烯的概述 | 第11页 |
1.2.2 石墨烯的性能 | 第11-12页 |
1.2.3 石墨烯的制备 | 第12页 |
1.3 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电学性能模拟 | 第16-34页 |
2.1 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模型的建立 | 第16-19页 |
2.1.1 代表体积单元模型基本假设 | 第16页 |
2.1.2 基于ANSYS14.0随机分布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16-18页 |
2.1.3 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18-19页 |
2.2 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的电流密度矢量分布 | 第19页 |
2.3 石墨烯的参数比对智能混凝土有效电阻率的影响 | 第19-22页 |
2.3.1 石墨烯长宽比对智能混凝土有效电阻率的影响 | 第19-21页 |
2.3.2 石墨烯形状对智能混凝土有效电阻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2.4 扭转变形对石墨烯电学性能影响的电子理论分析 | 第22-26页 |
2.4.1 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2.4.2 结果分析 | 第24-26页 |
2.5 扭转变形对石墨烯吸附氧原子电学性能的影响 | 第26-30页 |
2.5.1 结构优化与结构稳定性 | 第26-28页 |
2.5.2 扭转形变对石墨烯吸附O原子能带结构的影响 | 第28-30页 |
2.6 石墨烯的稳定性及界面的结合强度 | 第30-33页 |
2.6.1 计算方法及模型建立 | 第30-31页 |
2.6.2 本征石墨烯吸附Al原子 | 第31页 |
2.6.3 缺陷石墨烯吸附Al原子 | 第31-32页 |
2.6.4 拉压石墨烯吸附Al原子 | 第32-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拉伸和压缩数值模拟 | 第34-44页 |
3.1 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单轴拉伸数值模拟 | 第34-39页 |
3.1.1 模型参数及网格划分 | 第34页 |
3.1.2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34页 |
3.1.3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3.2 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单轴压缩数值模拟 | 第39-43页 |
3.2.1 模型和参数选取 | 第39-40页 |
3.2.2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第40-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弹性模量预测 | 第44-50页 |
4.1 有限元模型计算智能混凝土弹性模量 | 第44-46页 |
4.1.1 基本假设 | 第45页 |
4.1.2 三维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模型建立及 | 第45-46页 |
4.1.3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46页 |
4.1.4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46页 |
4.2 并串联模型计算智能混凝土弹性模量 | 第46-48页 |
4.2.1 并联模型 | 第47页 |
4.2.2 串联模型 | 第47页 |
4.2.3 并联法计算结果 | 第47-48页 |
4.2.4 串联法计算结果 | 第48页 |
4.3 结果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