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动机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6-18页 |
1.4.1 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州社火的意义与范畴 | 第16-17页 |
1.4.2 物质文化遗产—陇县传统村落的范畴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陇县基本环境的研究 | 第21-31页 |
2.1 陇县概况 | 第21-26页 |
2.1.1 区域位置 | 第21页 |
2.1.2 自然条件与历史变迁 | 第21-23页 |
2.1.3 人口组成与文化渊源 | 第23-26页 |
2.2 陇县村落现状与思考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以陇州社火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第31-55页 |
3.1 概述 | 第31页 |
3.2 社火的起源与演变 | 第31-34页 |
3.2.1 社火的由来与信仰 | 第31-32页 |
3.2.2 社火的演变 | 第32-34页 |
3.3 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 | 第34-47页 |
3.3.1 造型社火 | 第34-41页 |
3.3.2 表演社火 | 第41-47页 |
3.4 陇州社火在村落空间中的活动 | 第47-51页 |
3.4.1 社火的祭祀过程 | 第47-48页 |
3.4.2 社火在村落中的游演 | 第48-50页 |
3.4.3 社火在村民家中的仪式 | 第50页 |
3.4.4 社火在广场、舞台上的表演 | 第50-51页 |
3.5 陇州社火的统筹及传习 | 第51-53页 |
3.5.1 社火的统筹 | 第51-52页 |
3.5.2 社火的传习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以陇县传统乡村村落空间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第55-85页 |
4.1 概述 | 第55页 |
4.2 村落整体空间形态 | 第55-59页 |
4.2.1 陇县传统村落分布与类型 | 第55-57页 |
4.2.2 陇县典型样本的空间分析 | 第57-59页 |
4.3 参与社火仪式的聚落因素 | 第59-78页 |
4.3.1 祭祀性建筑 | 第61-67页 |
4.3.2 舞台广场等表演空间 | 第67-74页 |
4.3.3 村落路网及公共空间形态 | 第74-78页 |
4.4 村落中传统院落形态 | 第78-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 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共生保护 | 第85-103页 |
5.1 概述 | 第85-86页 |
5.2 社火仪式空间的保护 | 第86-96页 |
5.2.1 社火的祭祀空间保护 | 第88-89页 |
5.2.2 社火舞台及广场空间保护 | 第89-93页 |
5.2.3 社火的游演路线保护 | 第93-96页 |
5.3 社火传习场所的保护 | 第96-98页 |
5.3.1 社火传习重点场所的保护与发掘 | 第96-97页 |
5.3.2 村落公共空间与邻里空间层面上的保护 | 第97-98页 |
5.4 村民生活空间的保护与改善 | 第98-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103-107页 |
6.1 结论 | 第103-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图录 | 第115-119页 |
表录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