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1.2.1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1.2.2 时代背景 | 第12-13页 |
1.2.3 研究实例背景 | 第13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研究的基本方法概述 | 第15-16页 |
1.5.2 文献资料收集 | 第16页 |
1.5.3 实地调研 | 第16-17页 |
1.5.4 数据整理与分析研究 | 第17页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17-19页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6.2 研究的框架 | 第18-19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33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城市设计中关于轴线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2.3 地标性城市广场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2.3.1 地标性景观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2.3.2 广场设计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2.4 国内外使用后评价(POE)理论及研究现状综述 | 第25-30页 |
2.4.1 国外使用后评价(POE)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2.4.2 国内使用后评价(POE)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8-30页 |
2.5 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太谷县空间格局及金谷广场设计研究 | 第33-57页 |
3.1 太谷县空间格局研究 | 第33-38页 |
3.1.1 太谷县概况 | 第33-35页 |
3.1.2 太谷县整体定位 | 第35-36页 |
3.1.3 太谷县空间格局及历史中轴线研究 | 第36-37页 |
3.1.4 太谷县城轴线上的景观节点研究 | 第37-38页 |
3.2 太谷县城公共空间的构建 | 第38-44页 |
3.2.1 太谷县城历史遗留的公共空间 | 第39页 |
3.2.2 太谷县城现代落成的公共空间 | 第39-40页 |
3.2.3 太谷县城即将建设的公共空间 | 第40-42页 |
3.2.4 金谷广场在太谷县城公共空间中的定位 | 第42-44页 |
3.3 金谷广场设计分析 | 第44-51页 |
3.3.1 金谷广场项目背景 | 第44-46页 |
3.3.2 金谷广场区位特殊性 | 第46-47页 |
3.3.3 金谷广场设计思路及原则 | 第47-48页 |
3.3.4 金谷广场的设计方案特点详述 | 第48-51页 |
3.4 金谷广场落成现状分析 | 第51-54页 |
3.4.1 金谷广场建成状况与设计方案的对比 | 第51-53页 |
3.4.2 金谷广场建设与施工状况分析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4 金谷广场的使用状况调查统计及分析 | 第57-79页 |
4.1 金谷广场的用后状况调研方式及数据信息统计 | 第57-66页 |
4.1.1 实地观察法 | 第57-61页 |
4.1.2 随机访谈法 | 第61-62页 |
4.1.3 统计调查问卷法 | 第62-64页 |
4.1.4 空间行为活动标记法 | 第64-66页 |
4.1.5 图像采集法 | 第66页 |
4.2 广场服务对象与活动方式调研及数据分析 | 第66-71页 |
4.2.1 广场服务对象及行为主体 | 第66-68页 |
4.2.2 广场行为主体的活动方式 | 第68-69页 |
4.2.3 广场人群分布及流动特征 | 第69-71页 |
4.3 广场各空间利用状况调研及数据分析 | 第71-74页 |
4.3.1 广场不同时段内的使用状况分析 | 第71-73页 |
4.3.2 广场内各个地块的使用率分析 | 第73页 |
4.3.3 广场空间内的行为遗留痕迹分析 | 第73-74页 |
4.4 广场周边环境调研及数据分析 | 第74-78页 |
4.4.1 广场周边主要的服务区域 | 第74-77页 |
4.4.2 广场可达性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金谷广场的评价结果及启示 | 第79-99页 |
5.1 基于金谷广场使用状况调研与分析的评价结果 | 第79-82页 |
5.1.1 基于使用者行为活动的评价结果 | 第79-80页 |
5.1.2 基于广场各空间使用状况的评价结果 | 第80-81页 |
5.1.3 基于广场与周边关系的评价结果 | 第81-82页 |
5.2 基于金谷广场设计思想的评价结果 | 第82-84页 |
5.2.1 历史文化传承上的评价 | 第82-83页 |
5.2.2 广场使用功能上的评价 | 第83-84页 |
5.3 金谷广场未来使用状况预测及完善方式分析 | 第84-87页 |
5.3.1 金谷广场未来使用状况预测 | 第84-86页 |
5.3.2 金谷广场未来完善方式 | 第86-87页 |
5.4 使用后评价(POE)调研的阻力 | 第87-88页 |
5.4.1 POE研究系统的不完善 | 第87-88页 |
5.4.2 POE研究的大众参与度和配合度不足 | 第88页 |
5.5 使用后评价(POE)调研模式的探索 | 第88-90页 |
5.5.1 模拟语义差别(SD)问卷的使用模式探索 | 第89页 |
5.5.2 网络调查法的使用模式探索 | 第89-90页 |
5.6 未来历史城市地标性公共空间设计的启示 | 第90-94页 |
5.6.1 对历史格局的尊重 | 第91-92页 |
5.6.2 对历史信息的反馈 | 第92-93页 |
5.6.3 对使用者生活需求的满足 | 第93-94页 |
5.7 未来使用后评价(POE)理论发展的新构想 | 第94-9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6 结论 | 第99-10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9-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附录 | 第109-117页 |
图录 | 第109-112页 |
表录 | 第112页 |
调查问卷 | 第112-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