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理论论文--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论文

基于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平台的汽车操纵稳定性模拟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驾驶模拟器的应用研究综述第9-12页
    1.2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研究综述第12-13页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平台的设计及原理第15-30页
    2.1 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平台整体结构设计第15-21页
        2.1.1 六自由度运动平台主要性能指标第15-18页
        2.1.2 六自由度运动平台整体结构第18页
        2.1.3 平台的驱动方式第18-19页
        2.1.4 平台伺服电动缸第19-20页
        2.1.5 驾驶模拟装置的设计第20-21页
    2.2 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平台控制原理研究第21-29页
        2.2.1 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平台系统控制基本原理第21-22页
        2.2.2 六自由度运动平台工控系统第22页
        2.2.3 驾驶模拟系统第22-29页
            2.2.3.1 汽车低速和高速转向回正性试验第23-25页
            2.2.3.2 汽车转向盘转角脉冲行驶性能试验第25-26页
            2.2.3.3 汽车稳态回转性能试验第26-27页
            2.2.3.4 汽车转向瞬态(角阶跃输入)行驶性能试验第27-28页
            2.2.3.5 汽车蛇形行驶性能试验第28-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平台试验数据分析处理软件设计第30-39页
    3.1 软件设计平台介绍第30页
    3.2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第30-31页
    3.3 汽车操稳性试验数据处理软件设计第31-38页
        3.3.1 汽车低速和高速转向回正性试验数据处理模块设计第32-33页
        3.3.2 汽车稳态回转性能试验数据处理模块设计第33-34页
        3.3.3 汽车转向盘角脉冲行驶性能试验数据处理模块设计第34-35页
        3.3.4 汽车转向瞬态(角阶跃输入)行驶性能试验数据处理模块设计第35-36页
        3.3.5 汽车蛇形行驶性能试验数据处理模块设计第36-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平台模拟试验数据处理及评价第39-60页
    4.1 汽车低速和高速转向回正性能试验数据处理及评价第41-44页
        4.1.1 汽车低速转向回正性能试验数据处理第41-43页
        4.1.2 汽车高速转向回正性能试验数据处理第43页
        4.1.3 汽车低速与高速回正性能试验数据评价第43-44页
    4.2 汽车稳态回转性能试验数据处理及评价第44-49页
        4.2.1 汽车稳态回转性能试验数据处理第44-48页
        4.2.2 汽车稳态回转性试验结果评价第48-49页
    4.3 汽车转向盘转角脉冲行驶性能试验数据处理及评价第49-52页
        4.3.1 汽车转向盘转角脉冲行驶性能试验数据处理第49-50页
        4.3.2 汽车转向盘转角脉冲行驶性能试验结果评价第50-52页
    4.4 汽车转向瞬态(角阶跃输入)行驶性能试验数据处理及评价第52-55页
        4.4.1 汽车转向瞬态(角阶跃输入)行驶性能试验数据处理第52-54页
        4.4.2 汽车转向瞬态(角阶跃输入)行驶性能试验结果评价第54-55页
    4.5 汽车蛇形行驶性能试验数据处理及评价第55-58页
        4.5.1 汽车蛇形行驶性能试验数据处理第55-57页
        4.5.2 汽车蛇形行驶性能试验结果评价第57-58页
    4.6 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平台车辆模型操纵稳定性能评价第58-59页
    4.7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平台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第60-71页
    5.1 主观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确定第60-64页
        5.1.1 主观评价指标建立第60-61页
        5.1.2 主观评价指标试验方法第61-64页
            5.1.2.1 稳定性能指标试验方法第61-62页
            5.1.2.2 转向性能指标试验方法第62-64页
    5.2 主观评价打分方法的确定第64-65页
    5.3 主观评价的试验结果第65-69页
    5.4 主观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69-70页
    5.5 主观评价评价结果第70页
    5.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附录第77-8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影响开发(LID)措施在雨水系统规划中应用研究--以宜丰县雨水系统规划为例
下一篇:基于LIN总线的车窗防夹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