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2.1 移动互联网直播 | 第16-17页 |
2.1.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网络直播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3 移动互联网直播 | 第17页 |
2.2 付费意愿 | 第17-22页 |
2.2.1 国外付费意愿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2 国内付费意愿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2.3 影响付费意愿的核心因素:心流体验 | 第20-22页 |
2.3 付费意愿相关研究理论框架 | 第22-24页 |
2.3.1 SOR理论 | 第22-23页 |
2.3.2 技术接受模型(TAM) | 第23页 |
2.3.3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D&M模型)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直播平台付费案例研究 | 第26-32页 |
3.1 移动互联网直播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3.1.1 移动互联网直播国内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3.1.2 移动互联网直播在海外的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1.3 移动互联网直播用户参与特点 | 第28-29页 |
3.2 “映客直播”付费案例 | 第29-31页 |
3.2.1 “映客直播”介绍 | 第29页 |
3.2.2 映客直播平台付费模式 | 第29-30页 |
3.2.3 映客直播遇到的问题和付费外部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 | 第32-36页 |
4.1 概念模型 | 第32页 |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2-36页 |
4.2.1 互联网直播平台系统质量影响维度 | 第32-33页 |
4.2.2 互联网直播平台信息质量影响维度 | 第33页 |
4.2.3 互联网直播平台服务质量影响维度 | 第33-34页 |
4.2.4 互联网直播用户心流体验影响维度 | 第34-35页 |
4.2.5 互联网直播平台网络外部性调节维度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研究设计 | 第36-48页 |
5.1 问卷设计 | 第36-38页 |
5.1.1 基本信息 | 第36页 |
5.1.2 研究变量的测量 | 第36-38页 |
5.1.3 样本选取 | 第38页 |
5.2 实证研究 | 第38-44页 |
5.2.1 问卷回收情况 | 第38页 |
5.2.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8-39页 |
5.2.3 模型验证 | 第39-44页 |
5.2.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44页 |
5.3 互联网直播平台付费意愿影响因素讨论 | 第44-46页 |
5.3.1 互联网直播平台付费意愿直接影响因素的讨论 | 第44-45页 |
5.3.2 互联网直播平台付费意愿间接影响因素的讨论 | 第45-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48-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6.2 管理启示 | 第49-50页 |
6.2.1 基于信息质量的移动互联网直播管理启示 | 第49页 |
6.2.2 基于系统质量的移动互联网直播管理启示 | 第49-50页 |
6.2.3 基于服务质量的移动互联网直播管理启示 | 第50页 |
6.3 研究创新点 | 第50-51页 |
6.4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