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1.1 周围神经组织与神经组织工程 | 第14-17页 |
1.1.1 神经组织结构与组成 | 第14-16页 |
1.1.2 周围神经组织的缺损与再生 | 第16页 |
1.1.3 神经组织工程及其对周围神经组织再生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神经组织工程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 第17-25页 |
1.2.1 支架材料 | 第18-20页 |
1.2.2 支架结构 | 第20-22页 |
1.2.3 神经细胞 | 第22-23页 |
1.2.4 神经因子 | 第23-24页 |
1.2.5 电刺激或者其他信号 | 第24-25页 |
1.3 导电材料在神经组织工程上的应用 | 第25-26页 |
1.3.1 神经组织工程上应用的导电材料 | 第25页 |
1.3.2 聚吡咯导电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神经组织工程上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 具有特殊结构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与应用 | 第26-29页 |
1.4.1 取向结构支架制备及其在神经组织工程的应用 | 第26-27页 |
1.4.2 内部填充式支架的制备及其在神经组织工程的应用 | 第27-29页 |
1.5 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1.5.1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缓释体系 | 第29页 |
1.5.2 聚多巴胺纳米球作为神经生长因子缓释载体的研究 | 第29-30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30页 |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6.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2页 |
第二章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神经导管的制备 | 第42-92页 |
2.1 前言 | 第42-43页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3-56页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43-45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5-46页 |
2.2.3 导电聚吡咯涂层PLCL/SF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第46-47页 |
2.2.4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膜的测试与表征 | 第47-52页 |
2.2.5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神经导管的制备 | 第52页 |
2.2.6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神经导管的测试与表征 | 第52-53页 |
2.2.7 动物实验 | 第53-55页 |
2.2.8 统计学分析 | 第55-5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6-86页 |
2.3.1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流程 | 第56-57页 |
2.3.2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形貌 | 第57-59页 |
2.3.3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膜的FTIR和XRD测试 | 第59-61页 |
2.3.4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膜的热稳定性和亲水性 | 第61-62页 |
2.3.5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 第62-63页 |
2.3.6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膜的导电性 | 第63-64页 |
2.3.7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膜的降解性能及降解对其导电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2.3.8 电刺激条件下雪旺细胞在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膜上的增殖行为 | 第66-70页 |
2.3.9 电刺激条件下PC12细胞在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膜上的分化行为 | 第70-76页 |
2.3.10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神经导管的制备和表面形貌 | 第76-78页 |
2.3.11 导电聚吡咯涂层纳米纤维神经导管的XPS测试和导电性能 | 第78-79页 |
2.3.12 动物实验手术前后神经组织的大体形貌观察 | 第79-80页 |
2.3.13 术后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评价 | 第80页 |
2.3.14 术后大鼠再生神经的组织学染色评价 | 第80-83页 |
2.3.15 术后大鼠再生神经的免疫荧光染色 | 第83-84页 |
2.3.16 术后大鼠再生神经的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表征 | 第84-8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第三章 纳米纤维海绵填充式神经导管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第92-134页 |
3.1 前言 | 第92-93页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93-101页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93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93-94页 |
3.2.3 纳米纤维海绵的制备 | 第94-95页 |
3.2.4 纳米纤维海绵的形貌观察 | 第95页 |
3.2.5 纳米纤维海绵的孔隙率测定 | 第95-96页 |
3.2.6 纳米纤维海绵的孔径分布表征 | 第96页 |
3.2.7 傅里叶红外(FTIR)表征 | 第96页 |
3.2.8 循环压缩力学测试 | 第96页 |
3.2.9 纳米纤维海绵填充式神经导管支架的制备 | 第96-97页 |
3.2.10 纳米纤维海绵填充式神经导管支架的形貌表征 | 第97页 |
3.2.11 纳米纤维海绵填充式神经导管支架的细胞增殖与渗透实验 | 第97-98页 |
3.2.12 手术移植 | 第98页 |
3.2.13 大鼠术后再生神经组织大体观察 | 第98页 |
3.2.14 大鼠术后足迹分析 | 第98页 |
3.2.15 大鼠术后肱三头肌湿重分析与Masson染色 | 第98-99页 |
3.2.16 组织学染色 | 第99页 |
3.2.17 免疫组化 | 第99-100页 |
3.2.18 免疫荧光染色 | 第100页 |
3.2.19 透射电镜分析 | 第100页 |
3.2.20 统计学分析 | 第100-10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29页 |
3.3.1 纳米纤维海绵的制备流程 | 第101-102页 |
3.3.2 纳米纤维海绵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102-104页 |
3.3.3 纳米纤维海绵的FTIR测试 | 第104-106页 |
3.3.4 纳米纤维海绵的孔隙率和孔径分布分析 | 第106-107页 |
3.3.5 纳米纤维海绵的压缩力学性能分析 | 第107-109页 |
3.3.6 纳米纤维海绵填充式神经导管支架的制备 | 第109-110页 |
3.3.7 纳米纤维海绵填充式神经导管支架的形貌表征 | 第110页 |
3.3.8 纳米纤维海绵填充式神经导管支架的细胞相容性 | 第110-112页 |
3.3.9 纳米纤维海绵填充式神经导管支架的细胞渗透表征 | 第112-115页 |
3.3.10 动物实验手术前后神经组织的大体形貌观察 | 第115-116页 |
3.3.11 术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评价 | 第116-118页 |
3.3.12 术后大鼠再生神经的组织学染色评价 | 第118-121页 |
3.3.13 术后大鼠再生神经的免疫组化分析 | 第121-124页 |
3.3.14 术后大鼠再生神经的免疫荧光染色 | 第124-126页 |
3.3.15 术后大鼠再生神经的透射电镜表征 | 第126-1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第四章 聚多巴胺纳米球介导的可缓释NGF复合水凝胶填充式神经导管的制备和体外表征 | 第134-164页 |
4.1 前言 | 第134-135页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35-142页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135-136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36页 |
4.2.3 聚多巴胺纳米球的制备 | 第136-138页 |
4.2.4 聚多巴胺纳米球的表征 | 第138页 |
4.2.5 负载NGF聚多巴胺纳米球的制备 | 第138-139页 |
4.2.6 负载NGF聚多巴胺纳米球的表征 | 第139-141页 |
4.2.7 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制备负载NGF水凝胶纤维填充式神经导管 | 第141页 |
4.2.8 负载NGF复合水凝胶纤维填充式神经导管的形貌表征 | 第141-142页 |
4.2.9 复合水凝胶纤维的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 第142页 |
4.2.10 复合水凝胶纤维填充式神经导管的体外生物学评价 | 第142页 |
4.2.11 统计学分析 | 第1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42-159页 |
4.3.1 聚多巴胺纳米球的制备和条件优化实验 | 第142-146页 |
4.3.2 聚多巴胺纳米球的形貌观察与粒径分析 | 第146-147页 |
4.3.3 聚多巴胺纳米球的红外和拉曼图谱分析 | 第147-148页 |
4.3.4 负载NGF聚多巴胺纳米球的制备流程 | 第148-149页 |
4.3.5 负载NGF聚多巴胺纳米球的形貌观察与粒径分析 | 第149-150页 |
4.3.6 负载NGF聚多巴胺纳米球的红外和拉曼图谱分析 | 第150页 |
4.3.7 NGF的包封率和载药率 | 第150-151页 |
4.3.8 负载NGF聚多巴胺纳米球上的NGF缓释行为 | 第151-152页 |
4.3.9 负载NGF聚多巴胺纳米球的生物相容性 | 第152-154页 |
4.3.10 负载NGF的复合水凝胶纤维填充式神经导管支架的制备 | 第154-156页 |
4.3.11 复合水凝胶填充式神经导管支架的形貌表征 | 第156-157页 |
4.3.12 复合水凝胶纤维的体外降解性能 | 第157-158页 |
4.3.13 复合水凝胶填充式神经导管支架的体外生物学研究 | 第158-1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4-168页 |
5.1 结论 | 第164-166页 |
5.2 展望 | 第166-168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68-172页 |
附录:主要缩写词 | 第172-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