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8页 |
第一章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1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其危害 | 第12-13页 |
2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原学 | 第13-19页 |
2.1 抗原结构及生物学活性 | 第13-19页 |
2.1.1 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emagglutinin,FHA) | 第14-15页 |
2.1.2 百日咳杆菌粘附素(pertactin,PRN) | 第15-16页 |
2.1.3 气管定居因子(tracheal colonization factor,TCF) | 第16页 |
2.1.4 菌毛(fimbriae) | 第16-17页 |
2.1.5 腺苷环化酶溶血素(adenylate cyclase-hemolisin,AC-Hly) | 第17-18页 |
2.1.6 气管细胞毒素(tracheal cytotocin) | 第18页 |
2.1.7 皮肤坏死毒素(dermonecrotic toxin,DNT) | 第18-19页 |
2.1.8 Ⅲ型分泌系统 | 第19页 |
2.1.9 鞭毛(flagellin) | 第19页 |
3 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 | 第19-21页 |
4 防治 | 第21-24页 |
4.1 免疫接种 | 第21-22页 |
4.2 药物预防 | 第22页 |
4.3 综合防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1 基因敲除技术的原理 | 第24页 |
2 打靶载体 | 第24-25页 |
2.1 基因插入型载体(Gene-insertionveetor) | 第25页 |
2.2 基因置换型载体(Gene-replacementveetor) | 第25页 |
3 DNA转化技术 | 第25-27页 |
3.1 显微注射转化法(Mieroinjeetion) | 第25-26页 |
3.2 Ca~(2+)诱导热激转化法(Ca~(2+)transformation) | 第26页 |
3.3 电击转化法(Electroporation) | 第26页 |
3.4 PEG印介导转化法(PEG mediated transformation,PEG) | 第26页 |
3.5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Agrobaeterium tumefaeiens 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 | 第26页 |
3.6 基因枪介导转化法(Particle gun) | 第26-27页 |
4 同源重组细胞筛选方法研究 | 第27-29页 |
4.1 基因结构分析法 | 第27页 |
4.2 遗传筛选法 | 第27-29页 |
5 基因敲除的应用 | 第29-31页 |
5.1 基因功能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 第29页 |
5.2 分子免疫方面 | 第29页 |
5.3 病理模型和基因治疗方面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8页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38-76页 |
第一章 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PRN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38-62页 |
摘要 | 第38-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9页 |
1.1 材料 | 第39页 |
1.1.1 菌种与质粒 | 第39页 |
1.1.2 酶与主要试剂 | 第39页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1.2 方法 | 第39-48页 |
1.2.1 引物设计 | 第39-40页 |
1.2.2 PRN基因的克隆 | 第40-44页 |
1.2.3 上下游同源臂的克隆 | 第44-45页 |
1.2.4 抗性基因GM克隆 | 第45页 |
1.2.5 自杀性载体pMEG-375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5-48页 |
1.3 固相滤膜杂交 | 第48页 |
1.4 氯霉素富集法筛选突变株 | 第48-49页 |
1.5 突变株的鉴定 | 第49页 |
2 结果 | 第49-56页 |
2.1 pm、p1、p2、GM基因的克隆 | 第49-52页 |
2.2 自杀性载体pMEG-375-P1P2GM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2-54页 |
2.3 突变株的筛选 | 第54-55页 |
2.3.1 筛选第一次重组的细菌 | 第54-55页 |
2.3.2 氯霉素富集法筛选第二次重组的细菌 | 第55页 |
2.4 突变株的鉴定 | 第55-56页 |
2.4.1 PCR鉴定 | 第55-56页 |
2.4.2 核苷酸鉴定 | 第56页 |
3 讨论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ABSTRACT | 第61-62页 |
第二章 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PRN突变株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的研究 | 第62-73页 |
摘要 | 第62-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1.1 材料 | 第63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63页 |
1.1.2 仪器 | 第63页 |
1.1.3 实验动物 | 第63页 |
1.2 试验方法及内容 | 第63-66页 |
1.2.1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63-64页 |
1.2.2 菌落形态和溶血活性的比较 | 第64页 |
1.2.3 生长速率的比较 | 第64页 |
1.2.4 细胞粘附试验 | 第64-65页 |
1.2.5 突变株对小鼠的毒力试验 | 第65页 |
1.2.6 突变株对小鼠的免疫效力试验 | 第65-66页 |
2 结果 | 第66-70页 |
2.1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66-67页 |
2.2 菌落形态和溶血活性的比较 | 第67-68页 |
2.3 生长速率的比较 | 第68-69页 |
2.4 细胞粘附实验 | 第69页 |
2.5 突变株对小鼠的毒力试验 | 第69-70页 |
2.6 小鼠的免疫效力试验 | 第70页 |
3 讨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ABSTRACT | 第75-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