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作品独创性概述 | 第13-27页 |
1.1 作品独创性制度的沿革 | 第13-18页 |
1.1.1 作品独创性制度的起源 | 第13-14页 |
1.1.2 作品独创性制度的演变 | 第14-18页 |
1.2 作品独创性的界定 | 第18-21页 |
1.2.1 作品独创性的内涵 | 第19-20页 |
1.2.2 独创性属性的学术争议 | 第20-21页 |
1.2.3 作品独创性的属性定位 | 第21页 |
1.3 作品独创性制度的功能 | 第21-27页 |
1.3.1 独创性与著作权法上的作品 | 第21-22页 |
1.3.2 作品独创性与学术腐败的治理 | 第22-25页 |
1.3.3 作品独创性与利益平衡理念 | 第25-27页 |
2 作品独创性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27-35页 |
2.1 版权法系国家作品独创性的规定 | 第27-29页 |
2.1.1 版权法系国家确定独创性标准的依据 | 第27页 |
2.1.2 英国的"技巧、判断、劳动"标准 | 第27-28页 |
2.1.3 美国的"少量独创性"标准 | 第28-29页 |
2.2 作者权法系国家作品独创性的规定 | 第29-31页 |
2.2.1 作者权法系国家确定独创性标准的依据 | 第29-30页 |
2.2.2 法国的"反映作者个性"标准 | 第30页 |
2.2.3 德国的"小硬币理论"标准 | 第30-31页 |
2.3 港澳台地区的独创性制度考察 | 第31-32页 |
2.3.1 台湾地区的独创性制度 | 第31-32页 |
2.3.2 香港地区的独创性制度 | 第32页 |
2.3.3 澳门地区的独创性制度 | 第32页 |
2.4 不同国家或地区独创性制度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2.4.1 不同国家或地区作品独创性制度的差异 | 第32-33页 |
2.4.2 不同国家或地区作品独创性制度的相同规定 | 第33页 |
2.4.3 独创性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33-35页 |
3 作品的独创性判断 | 第35-52页 |
3.1 作品独创性的构成要件 | 第35-39页 |
3.1.1 创作行为 | 第35-36页 |
3.1.2 独立完成 | 第36页 |
3.1.3 创作高度 | 第36-38页 |
3.1.4 创作意图 | 第38-39页 |
3.2 作品独创性的司法判定 | 第39-42页 |
3.2.1 作品类型公式及审判思路 | 第39-41页 |
3.2.2 独创性的三步判定法 | 第41-42页 |
3.3 原创作品的独创性判断 | 第42-46页 |
3.3.1 文学作品的独创性判断 | 第42-43页 |
3.3.2 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判断 | 第43-44页 |
3.3.3 科学作品的独创性判断 | 第44-46页 |
3.4 二次作品的独创性判断 | 第46-49页 |
3.4.1 汇编作品的独创性判断 | 第46-47页 |
3.4.2 演绎作品的独创性判断 | 第47-49页 |
3.5 特殊作品的独创性判断 | 第49-52页 |
3.5.1 标题、短语的独创性判断 | 第49-50页 |
3.5.2 网络环境下作品的独创性判断 | 第50-52页 |
4 作品独创性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52-62页 |
4.1 我国关于"独创性"规定的立法现状 | 第52-55页 |
4.1.1 我国著作权法关于"独创性"标准的规定 | 第52-53页 |
4.1.2 我国著作权法上独创性的立法缺陷 | 第53-55页 |
4.2 我国作品独创性制度的完善 | 第55-62页 |
4.2.1 我国著作权立法的价值取向 | 第55-57页 |
4.2.2 我国独创性制度的立法设想 | 第57-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