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历史中幽默文化的探寻 | 第11-25页 |
1.1 先秦:幽默文化的萌芽期—百家学说中的隐约闪现 | 第12-14页 |
1.2 两汉:幽默文化的发展期—俳优于史册中的点滴记录 | 第14-17页 |
1.3 魏晋:幽默文化的第一高峰期—魏晋风流下的放诞姿态 | 第17-18页 |
1.4 隋唐:幽默文化的自觉时代 | 第18-20页 |
1.5 宋代:幽默文化的又一高峰期—幽默的商品形式,文人的雅谑 | 第20-21页 |
1.6 金元:幽默文化的真实时期—科诨的出现,散曲的率真 | 第21-22页 |
1.7 明代:幽默文化的本质时期—笑话集背后对幽默的狂热追求 | 第22-24页 |
1.8 清代:幽默文化的集成期—相声等说唱艺术的产生 | 第24-25页 |
第2章 清末的相声现状展示及产生原因分析 | 第25-50页 |
2.1 相声的独立出现 | 第25-27页 |
2.2 相声演出场地的历史变迁 | 第27-32页 |
2.2.1 天桥,相声产生的摇篮 | 第27-29页 |
2.2.2 从席棚到茶楼再到戏园的历程 | 第29-32页 |
2.3 相声产生的外界文化背景 | 第32-45页 |
2.3.1 民族文化的影响 | 第33-37页 |
2.3.2 市民文化的渲染 | 第37-41页 |
2.3.3 地域文化的熏染 | 第41-45页 |
2.4 相声产生的内部因素 | 第45-50页 |
2.4.1 由技到艺—口技对相声的生成作用 | 第45-46页 |
2.4.2 对八角鼓,子弟书,京剧等艺术的吸收 | 第46-48页 |
2.4.3 对传统笑话的采用和改编 | 第48-50页 |
第3章 传统文学对相声文本的影响 | 第50-75页 |
3.1 诗文之于相声—俗雅的互融 | 第50-59页 |
3.1.1 定场诗的概括性和议论性 | 第51-56页 |
3.1.2 篇中诗—一种串联情节的方式 | 第56-59页 |
3.2 俗赋之于相声—风趣的对答与滑稽夸张的人物形象 | 第59-63页 |
3.2.1 俗赋的对答形式—捧逗的开端 | 第60-62页 |
3.2.2 滑稽夸张的人物形象 | 第62-63页 |
3.3 白话小说之于相声—形式与表现手法的一致 | 第63-68页 |
3.3.1 形式的同源 | 第63-65页 |
3.3.2 表现手法的一致性 | 第65-67页 |
3.3.3 同样强调实录精神 | 第67-68页 |
3.4 语言文字游戏之于相声—戏谑的特殊形式 | 第68-75页 |
3.4.1 绕口令 | 第68-70页 |
3.4.2 对联 | 第70-72页 |
3.4.3 谜语 | 第72-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