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探望权的概述 | 第10-18页 |
1.1 探望权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1.1 探望权的概念 | 第10页 |
1.1.2 探望权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2 探望权的法律性质 | 第12-14页 |
1.2.1 关于探望权法律性质的观点 | 第12-14页 |
1.2.2 明确探望权性质的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关于探望权的相关规定 | 第14-16页 |
1.3.1 我国关于探望权的立法情况 | 第14页 |
1.3.2 国外关于探望权的相关规定 | 第14-16页 |
1.4 建立探望权制度的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对我国探望权法律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 第18-29页 |
2.1 探望权制度的主体 | 第18-20页 |
2.1.1 我国关于探望权主体的相关规定 | 第18页 |
2.1.2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能否为探望权的主体 | 第18-19页 |
2.1.3 未成年子女能否为探望权的主体 | 第19-20页 |
2.2 探望权实现的时间和方式 | 第20-22页 |
2.2.1 我国法律关于探望权实现时间和方式的相关规定 | 第20-21页 |
2.2.2 对探望权实现时间和方式的思考 | 第21-22页 |
2.3 探望权的权利义务 | 第22-25页 |
2.3.1 我国关于探望权的权利义务的相关规定 | 第22-23页 |
2.3.2 对探望权的权利义务的思考 | 第23-25页 |
2.4 探望权的中止和恢复 | 第25-26页 |
2.4.1 我国关于探望权中止和恢复的规定 | 第25页 |
2.4.2 对探望权中止和恢复的思考 | 第25-26页 |
2.5 探望权的强制执行措施 | 第26-27页 |
2.5.1 我国关于探望权强制执行措施的规定 | 第26-27页 |
2.5.2 对我国探望权强制执行措施的思考 | 第27页 |
2.6 探望权中对“子女”范围的界定 | 第27-29页 |
第3章 完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29-35页 |
3.1 规定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 | 第29-30页 |
3.2 规定相对灵活的探望权执行方式 | 第30-33页 |
3.3 加大对探望权的救济力度 | 第33-34页 |
3.4 改革探望权纠纷的诉讼模式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