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多车道高速公路基本路段、分合流区车辆运行状况调查 | 第22-26页 |
2.1 调查目的及内容 | 第22页 |
2.1.1 调查目的 | 第22页 |
2.1.2 调查内容 | 第22页 |
2.2 调查地点与实验仪器 | 第22-24页 |
2.2.1 调查地点 | 第22-2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数据样本量及实验方案 | 第24-25页 |
2.3.1 样本量 | 第24页 |
2.3.2 实验方案 | 第24-25页 |
2.4 调查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多车道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研究 | 第26-51页 |
3.1 加速车道和合流影响区的概念 | 第26-28页 |
3.1.1 加速车道形式 | 第26-27页 |
3.1.2 合流影响区 | 第27页 |
3.1.3 加速车道长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3.2 加速车道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3.2.1 服务水平和服务交通量的影响 | 第28页 |
3.2.2 高速公路主线与匝道之间相对车速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3 车辆可接受插入间隙与主线车头时距的影响 | 第29页 |
3.2.4 车辆加速度的影响 | 第29页 |
3.2.5 车型构成的影响 | 第29页 |
3.2.6 合流行为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合流影响区车头时距及可插入间隙特性分析 | 第30-32页 |
3.3.1 常见的车头时距分布模型 | 第30-31页 |
3.3.2 合流影响区主线交通流车头时距分布模型 | 第31-32页 |
3.3.3 车辆可插入间隙特性 | 第32页 |
3.4 合流影响区交通流运行特征分析 | 第32-36页 |
3.4.1 合流影响区主线车辆运行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3.4.2 合流影响区加速车道上车辆运行特征分析 | 第33页 |
3.4.3 合流影响区交通量和交通组成特性分析 | 第33-34页 |
3.4.4 合流影响区主线速度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3.4.5 合流影响区加速车道车辆速度及加速度特性分析 | 第35-36页 |
3.5 加速车道长度计算方法 | 第36-51页 |
3.5.1 加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 | 第36页 |
3.5.2 加速车道长度确定的关键参数 | 第36-42页 |
3.5.3 加速车道长度计算公式及推荐值 | 第42-51页 |
第四章 多车道高速公路减速车道长度研究 | 第51-69页 |
4.1 减速车道和分流影响区的概念 | 第51-52页 |
4.1.1 减速车道形式 | 第51-52页 |
4.1.2 分流影响区 | 第52页 |
4.1.3 减速车道长度存在的问题 | 第52页 |
4.2 减速车道长度的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4.2.1 服务水平和服务交通量的影响 | 第53页 |
4.2.2 相对车速的影响 | 第53页 |
4.2.3 驾驶人分流延误行为的影响 | 第53页 |
4.2.4 车辆减速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5 渐变率(流出角) | 第54页 |
4.2.6 大型车的影响 | 第54页 |
4.3 分流影响区交通流运行特性分析 | 第54-58页 |
4.3.1 分流影响区车辆运行特性分析 | 第54-55页 |
4.3.2 分流影响区各车道车流量特性 | 第55页 |
4.3.3 分流影响区主线速度特性分析 | 第55-57页 |
4.3.4 分流影响区减速车道车辆速度及减速度特性分析 | 第57-58页 |
4.4 减速车道长度的计算方法 | 第58-69页 |
4.4.1 减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 | 第58-59页 |
4.4.2 减速车道车辆减速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59-63页 |
4.4.3 减速车道长度计算公式及推荐值 | 第63-69页 |
第五章 多车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研究 | 第69-86页 |
5.1 互通立交间距和净距的概念 | 第69-70页 |
5.2 多车道互通式立交净距的影响因素 | 第70-72页 |
5.2.1 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 | 第70页 |
5.2.2 两相邻互通立交间路段交通流特性 | 第70页 |
5.2.3 主线各车道交通管制方式及车道数的影响 | 第70-71页 |
5.2.4 主线各车道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 | 第71页 |
5.2.5 主线各车道车辆车头时距的影响 | 第71页 |
5.2.6 交通标志的布置 | 第71页 |
5.2.7 驾驶舒适性要求 | 第71-72页 |
5.2.8 经济因素、周围土地利用和环境景观 | 第72页 |
5.3 基于交通流理论的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模型 | 第72-78页 |
5.3.1 第 4 车道小客车等待、判断并与可插入间隙平行及横移至第 3 车道行驶距离 | 第73-75页 |
5.3.2 第 3 车道小客车等待、判断并与可插入间隙平行及横移至第 2 车道行驶距离 | 第75页 |
5.3.3 小客车判读标志所行驶的距离 | 第75-76页 |
5.3.4 第 2 车道小客车追赶、判断并与可插入间隙平行及横移至第 3 车道所行驶距离 | 第76-77页 |
5.3.5 第 3 车道小客车追赶、判断与可插入间隙平行及横移至第 4 车道所行驶距离 | 第77页 |
5.3.6 小客车在到达出口之前再次确认出口的安全距离 | 第77-78页 |
5.4 多车道高速公路两立交最小净距计算 | 第78-83页 |
5.4.1 八车道高速公路两立交最小净距推荐值 | 第78-79页 |
5.4.2 六车道高速公路两立交最小净距推荐值 | 第79-80页 |
5.4.3 十车道高速公路两立交最小净距推荐值 | 第80-81页 |
5.4.4 十二车道高速公路两立交最小净距推荐值 | 第81页 |
5.4.5 四车道高速公路两立交最小净距推荐值 | 第81-83页 |
5.5 多车道高速公路两立交间出口预告标志的设置距离 | 第83-86页 |
5.5.1 出口预告标志的认读过程分析 | 第83-84页 |
5.5.2 多车道高速公路出口预告标志的设置距离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87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