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 绪论 | 第8-15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典型分析法 | 第12-13页 |
2.归纳-演绎法 | 第13页 |
(四)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1.理论创新 | 第13页 |
2.实践创新 | 第13-15页 |
二、 主旋律电影的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一) 主旋律电影概念的产生 | 第15页 |
(二) 主旋律电影的定义 | 第15-17页 |
三、 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17-2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十七年”时期主旋律电影 | 第17-20页 |
1.《上甘岭》——对战争历史的全景描写 | 第17-18页 |
2.《董存瑞》——对英雄人物的典型刻画 | 第18-20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价值观关照下的“文革”时期主旋律电影 | 第20-23页 |
1.《沙家浜》——“样板戏”的突出代表 | 第20-22页 |
2.《闪闪的红星》——故事片的新生标志 | 第22-2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思想引领下的新时期主旋律电影 | 第23-28页 |
1.《小花》——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真正发端 | 第24-25页 |
2.《焦裕禄》——第一个成功的“平民英雄”形象 | 第25-26页 |
3.《建国大业》——新世纪主旋律电影的标杆之作 | 第26-28页 |
四、 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困境 | 第28-31页 |
(一) 主题单一 | 第28-29页 |
(二) 短期之内难以赢利 | 第29页 |
(三) 艺术特征弱化 | 第29-31页 |
五、 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走向 | 第31-41页 |
(一) 主题的转变——实现民族意识升华 | 第31-34页 |
1.对于民主党派的有力书写 | 第31-32页 |
2.对于“如何建国”的全新描述 | 第32-34页 |
(二) 商业的运作——注重明星营销效应 | 第34-37页 |
1.明星效应的充分发挥 | 第35-36页 |
2.营销策略的出色运用 | 第36-37页 |
(三) 艺术的创新——满足观众审美需求 | 第37-41页 |
1.巧妙的人物塑造 | 第38-39页 |
2.机智的叙事策略 | 第39页 |
3.隽永的语言风格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