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解”背景下公安行政调解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调解与“大调解”体系概述 | 第10-25页 |
第一节 调解概述 | 第10-16页 |
一、调解的基本概念 | 第10页 |
二、调解的主要特征 | 第10-11页 |
三、调解的分类 | 第11-16页 |
第二节 “大调解”体系概述 | 第16-20页 |
一、“大调解”提出的背景 | 第17页 |
二、“大调解”体系的发展 | 第17-18页 |
三、“大调解”体系的构建 | 第18-20页 |
第三节 ADR对我国调解制度的影响 | 第20-25页 |
一、ADR的概念 | 第21页 |
二、ADR的特点 | 第21页 |
三、ADR的借鉴意义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公安行政调解概述 | 第25-43页 |
第一节 公安行政调解的基本理论 | 第25-30页 |
一、公安行政调解的内涵与特征 | 第25-26页 |
二、公安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与原则 | 第26-27页 |
三、公安行政调解的优势与作用 | 第27-30页 |
第二节 治安调解 | 第30-36页 |
一、治安调解的法律依据 | 第30页 |
二、治安调解的适用条件 | 第30-32页 |
三、治安调解的排除性情形 | 第32页 |
四、治安调解的程序 | 第32-36页 |
第三节 刑事调解 | 第36-40页 |
一、刑事调解制度 | 第37页 |
二、刑事(轻伤害案件)调解 | 第37-38页 |
三、轻伤害案件委托调解的管辖与期限 | 第38-39页 |
四、轻伤害案件委托调解的程序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普通民事纠纷调解 | 第40-43页 |
一、关于公安机关能否调解普通民事纠纷的争论 | 第40页 |
二、公安行政调解普通民事纠纷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三、公安机关调解普通民事纠纷的方法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公安行政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46页 |
第一节 适用范围方面 | 第43页 |
第二节 原则主张方面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程序操作方面 | 第44页 |
第四节 方法应用方面 | 第44-45页 |
第五节 法律效力方面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公安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 | 第46-53页 |
第一节 健全公安行政调解原则 | 第46-50页 |
一、确立公安行政调解法定原则 | 第46-48页 |
二、强化自愿与平等原则 | 第48页 |
三、确立相对的或调或罚原则 | 第48-49页 |
四、规定调解优先适用原则 | 第49页 |
五、确立监督原则 | 第49-50页 |
第二节 设定便捷高效的调解程序 | 第50-51页 |
第三节 明确调解协议的效力和救济 | 第51页 |
第四节 确立调解无效和调解救济制度 | 第51-52页 |
第五节 建立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制度 | 第52-53页 |
一、公安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 | 第52页 |
二、公安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