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胡锦涛的民生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 第14-24页 |
2.1 孙中山对“民生”范畴的界定 | 第14-15页 |
2.2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5-24页 |
2.2.1 平均地权思想 | 第15-17页 |
2.2.2 节制资本思想 | 第17-18页 |
2.2.3 发展教育思想 | 第18-19页 |
2.2.4 兴办实业思想 | 第19-20页 |
2.2.5 对外开放思想 | 第20-21页 |
2.2.6 社会主义思想 | 第21-24页 |
3 胡锦涛的民生思想 | 第24-32页 |
3.1 胡锦涛对“民生”范畴的界定 | 第24-25页 |
3.2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5-32页 |
3.2.1 发展经济,培育物质基础 | 第25-26页 |
3.2.2 扩大民主,提供政治保障 | 第26-27页 |
3.2.3 振兴文化,铸牢精神支柱 | 第27-28页 |
3.2.4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 第28-32页 |
4 孙中山和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异同分析 | 第32-45页 |
4.1 孙中山和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共同点 | 第32-37页 |
4.1.1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 第32-33页 |
4.1.2 提倡以民生为根本 | 第33-34页 |
4.1.3 重视教育的作用 | 第34-35页 |
4.1.4 主张以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 | 第35-36页 |
4.1.5 把实现人民的富裕作为目标 | 第36-37页 |
4.2 孙中山和思想的区别 | 第37-43页 |
4.2.1 理论来源不同 | 第37-39页 |
4.2.2 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 第39-41页 |
4.2.3 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不同 | 第41-42页 |
4.2.4 民生思想的性质不同 | 第42页 |
4.2.5 民生思想的主体不同 | 第42-43页 |
4.3 孙中山和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意义 | 第43-45页 |
4.3.1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意义 | 第43-44页 |
4.3.2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意义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