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表目 | 第11-12页 |
图目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3-35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3-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31页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1-32页 |
四、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 | 第32-35页 |
第一章 清代以前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史 | 第35-45页 |
第一节 清代以前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溉历史 | 第36-38页 |
第二节 清初宁夏平原灌溉渠道的空间分布 | 第38-45页 |
第二章 清至民国宁夏平原水利开发的阶段特征 | 第45-101页 |
第一节 水利都司管理期间的水利兴修 | 第45-55页 |
一、旧有渠道的疏浚与灌溉功能恢复 | 第47-52页 |
三、分溉九堡与大清渠的兴建 | 第52-55页 |
第二节 屯田戍边、水利兴修与政区设置 | 第55-72页 |
一、历史场景和族群关系 | 第56-59页 |
二、水利兴修与新渠、宝丰两县的设置 | 第59-60页 |
三、惠农渠与昌润渠的兴修 | 第60-63页 |
四、人口与聚落分布 | 第63-67页 |
五、整修旧有渠道 | 第67-72页 |
第三节 地震灾害、政区变动与水利兴修 | 第72-80页 |
一、乾隆宁夏大地震与新渠、宝丰两县的裁撤 | 第72-75页 |
二、政区裁撤的善后事宜 | 第75-78页 |
三、灌溉渠系的重建 | 第78-80页 |
第四节 维持水利灌溉的经济功能与借帑大修 | 第80-84页 |
第五节 同治回民起义、自然灾害、清末新政与地方水利 | 第84-91页 |
一、同治回民起义与渠系衰败 | 第84-85页 |
二、自然灾害与清末民初的水利兴修 | 第85-87页 |
三、清末新政与水利兴修 | 第87-91页 |
第六节 军阀统治期间水利建设的恢复 | 第91-101页 |
一、兴建云亭渠 | 第92-96页 |
二、环境变迁与水利兴修 | 第96-101页 |
第三章 清代宁夏平原的水利管理 | 第101-133页 |
第一节 国家对地方水利管理的介入 | 第102-118页 |
一、水利管理中的官员群体 | 第102-107页 |
二、官方介入的时空特征 | 第107-113页 |
三、水利同知李天植侵渔案 | 第113-118页 |
第二节 基层管理中的士绅 | 第118-129页 |
一、缙绅优免制 | 第118-119页 |
二、乾隆宁夏大地震与缙绅优免制的取缔 | 第119-121页 |
三、绅民在水利事务中的角色 | 第121-124页 |
四、绅民在水利事务的消极影响 | 第124-129页 |
第三节 受水户民 | 第129-133页 |
第四章 民国宁夏平原的水利管理 | 第133-155页 |
第一节 水利管理机构的变迁 | 第133-141页 |
一、委员制 | 第136-138页 |
二、渠局制 | 第138-141页 |
第二节 基层水利组织 | 第141-147页 |
一、水利管理人员 | 第141-144页 |
二、存在问题 | 第144-147页 |
第三节 水利事务的运行 | 第147-152页 |
一、岁修 | 第147-150页 |
二、分水灌溉 | 第150-151页 |
三、民国逃户与夫役不足 | 第151-152页 |
第四节 水利组织的性质 | 第152-155页 |
第五章 清至民国宁夏平原沟道系统的演变 | 第155-190页 |
第一节 清代以前宁夏平原湖泊分布与沟道的形成 | 第156-161页 |
第二节 湖泊、暗洞与西河——河西区沟道的时空分布 | 第161-171页 |
一、清初沟道系统的空间分布 | 第161-162页 |
二、清代中后期沟道系统向银川平原北部的扩大 | 第162-167页 |
三、民国时期沟道系统的完善 | 第167-171页 |
第三节 涝河、清水沟与山水沟——河东区沟道的空间分布 | 第171-178页 |
一、清前中期的涝河与山水沟 | 第171-174页 |
二、清后期的清水沟与山水沟 | 第174-176页 |
三、民国时期的清水沟与山水沟 | 第176-178页 |
第四节 沟道系统的管理 | 第178-184页 |
一、湖泊充溢与修葺暗洞 | 第180-181页 |
二、公路建设与沟洞疏浚 | 第181-184页 |
第五节 湖泊与民生 | 第184-190页 |
第六章 环境变迁与水利开发 | 第190-222页 |
第一节 滨河地区的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昌润渠为例 | 第190-201页 |
一、埂外闲田 | 第191-193页 |
二、惠农渠接济昌润渠 | 第193-195页 |
三、用水不敷与黄河取水——权责分离 | 第195-198页 |
四、马厂塞渠——矛盾激化后的赴京控告 | 第198-201页 |
第二节 “滨河靠山”地区的环境与社会—以七星渠为例 | 第201-213页 |
一、河洪与山洪——七星渠的生态环境与技术应对 | 第202-210页 |
二、七星渠的管理与运行 | 第210-213页 |
第三节 植物与渠系环境的营造 | 第213-219页 |
第四节 修渠及其社会影响 | 第219-222页 |
结论 | 第222-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37页 |
后记 | 第237-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