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健康城市化的生态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价值第13-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1.3 研究价值第16-17页
    1.2 国内外健康城市化相关评价体系研究综述第17-24页
        1.2.1 城市化评价体系研究第17-21页
        1.2.2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第21-22页
        1.2.3 “两型”社会评价体系研究第22-23页
        1.2.4 研究状况的简评第23-24页
    1.3 研究内容第24-26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26-28页
        1.4.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2 创新点第27-28页
第二章 健康城市化及其生态评价体系相关支持理论第28-4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8-31页
        2.1.1 城市化与健康第28-29页
        2.1.2 健康城市第29-30页
        2.1.3 新型城市化第30页
        2.1.4 可持续城市化第30页
        2.1.5 生态型城市化第30-31页
        2.1.6 绿色城市化第31页
        2.1.7 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第31页
    2.2 健康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第31-36页
        2.2.1 健康城市化的概念内涵第31-33页
        2.2.2 健康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第33-35页
        2.2.3 我国健康城市化的政策含义第35-36页
    2.3 健康城市化及其生态评价体系相关基础理论第36-41页
        2.3.1 区位理论第36-37页
        2.3.2 城市化的空间发展理论第37页
        2.3.3 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第37-38页
        2.3.4 人口迁移论与二元结构理论第38页
        2.3.5 经济基础理论与区域分工理论第38-39页
        2.3.6 系统论第39页
        2.3.7 生态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论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健康城市化的生态评价体系构建第42-55页
    3.1 生态学模型介绍第42-47页
        3.1.1 DPSIR模型第42-45页
        3.1.2 CSAED模型第45-47页
    3.2 基于DPSIR和CSAED模型的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第47-54页
        3.2.1 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观点第47页
        3.2.2 DPSIR模型在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实现第47-49页
        3.2.3 基于DPSIR模型的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中关键因素分析第49-51页
        3.2.4 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中响应系统的CSAED功能表达第51-53页
        3.2.5 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的构成第53-54页
    3.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第55-85页
    4.1 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独特性第55-57页
        4.1.1 上级政府干预力度深远第55-56页
        4.1.2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程度高第56-57页
        4.1.3 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明显第57页
    4.2 环长株潭城市群概况第57-59页
        4.2.1 区域概况第57-59页
        4.2.2 各城市定位第59页
    4.3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现状分析第59-79页
        4.3.1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的基本状况分析第59-61页
        4.3.2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的存在问题分析第61-79页
    4.4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第79-82页
        4.4.1 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第79-80页
        4.4.2 城市化成果的城乡共享不均衡第80-81页
        4.4.3 城市化进程中效率与公平问题第81-82页
    4.5 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研究的必要性第82-83页
    4.6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第85-96页
    5.1 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第85-86页
    5.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第86-88页
        5.2.1 基本原则第86-87页
        5.2.2 “两型”、可持续发展原则第87页
        5.2.3 以人为本原则第87页
        5.2.4 时代性原则第87-88页
    5.3 指标体系的构成与描述第88-93页
        5.3.1 驱动力系统的因子构成及具体指标第88-89页
        5.3.2 压力系统的因子构成及具体指标第89页
        5.3.3 状态系统的因子构成及具体指标第89-90页
        5.3.4 影响系统的因子构成及具体指标第90页
        5.3.5 响应系统的因子构成及具体指标第90-93页
    5.4 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第93-94页
        5.4.1 基本原理第93页
        5.4.2 确定指标权重的具体步骤第93-94页
    5.5 指标体系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第94-95页
        5.5.1 数据来源第94页
        5.5.2 数据标准化第94-95页
        5.5.3 信度分析第95页
    5.6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状况的实证分析第96-121页
    6.1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状况的基础研究第96-106页
        6.1.1 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的计算第96页
        6.1.2 因子载荷矩阵及公共因子的提取与解释第96-105页
        6.1.3 各城市的主成分得分及加权综合得分第105-106页
    6.2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状况的特征研究第106-113页
        6.2.1 驱动力系统第106-107页
        6.2.2 压力系统第107-108页
        6.2.3 状态系统第108-109页
        6.2.4 影响系统第109-111页
        6.2.5 响应系统第111-113页
    6.3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状况的分级研究第113-120页
        6.3.1 驱动力系统第114页
        6.3.2 压力系统第114-115页
        6.3.3 状态系统第115-116页
        6.3.4 影响系统第116页
        6.3.5 响应系统第116-120页
    6.4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七章 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的政策建议第121-146页
    7.1 全面把握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的政策目标第121-126页
        7.1.1 “两型”发展第122-123页
        7.1.2 高效适度第123-124页
        7.1.3 城乡互动第124-125页
        7.1.4 多元共融第125页
        7.1.5 包容均等第125-126页
    7.2 构建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调控体系第126-131页
        7.2.1 坚持“两型”引领第127-128页
        7.2.2 推进分享主导第128-129页
        7.2.3 维持民生主导第129页
        7.2.4 走向多元互促第129-131页
        7.2.5 实现民主共享第131页
    7.3 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的重点突破领域第131-135页
        7.3.1 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第132-133页
        7.3.2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共生发展第133页
        7.3.3 区域协调发展第133-134页
        7.3.4 与新农村建设并进的城乡统筹发展第134页
        7.3.5 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健康有序第134-135页
    7.4 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的策略实施支撑系统第135-145页
        7.4.1 经济可持续性策略体系第135-139页
        7.4.2 空间健康发展策略体系第139-142页
        7.4.3 社会空间正义策略体系第142-145页
    7.5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46-150页
    8.1 主要结论第146-148页
    8.2 研究展望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7页
致谢第167-16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169-170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169页
    获奖情况第169页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69-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式识别受体触发的巨噬细胞天然免疫应答调控的新机制研究
下一篇:光学分子影像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胃癌新药筛选和靶向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