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纳米钯/铁/PVDF-g-(聚)丙烯酸催化还原剂制备及其脱氯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6-39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6-22页
        1.1.1 课题背景第16-17页
        1.1.2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种类和危害第17-20页
        1.1.3 氯酚类物质的污染现状第20-22页
    1.2 氯代有机物的处理方法第22-25页
        1.2.1 物理法处理技术简介第22-23页
        1.2.2 生物法处理技术简介第23-24页
        1.2.3 化学法处理技术简介第24-25页
    1.3 零价铁还原脱氯技术第25-34页
        1.3.1 零价铁技术脱氯机理第25-27页
        1.3.2 零价铁技术的应用现状第27-29页
        1.3.3 纳米零价铁颗粒的制备方法第29-30页
        1.3.4 双金属体系对氯代有机物脱氯第30-32页
        1.3.5 负载型纳米双金属颗粒对氯代有机物脱氯第32-34页
    1.4 PVDF 膜的亲水化改性方法第34-36页
        1.4.1 基体改性第34-35页
        1.4.2 表面改性第35-36页
    1.5 膜载纳米颗粒脱氯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第36-37页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37-39页
        1.6.1 本课题来源第37页
        1.6.2 研究目的第37页
        1.6.3 研究内容第37-39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9-50页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第39-40页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39-40页
        2.1.2 实验仪器第40页
    2.2 载体膜的制备第40-43页
        2.2.1 相转化法制备 PVDF 原膜第40-41页
        2.2.2 PVDF-g-AA 膜的制备第41-42页
        2.2.3 PVDF-g-PAA 膜的制备第42-43页
    2.3 膜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的制备第43-44页
        2.3.1 膜载纳米零价铁颗粒的制备第43页
        2.3.2 膜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的制备第43-44页
    2.4 膜载纳米双金属颗粒对氯代有机物的脱氯实验第44页
    2.5 分析方法第44-46页
        2.5.1 邻菲罗啉法测定铁元素含量第44-45页
        2.5.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钯元素含量第45页
        2.5.3 气相色谱检测一氯乙酸的浓度第45-46页
        2.5.4 液相色谱检测氯酚的浓度第46页
    2.6 表征方法第46-50页
        2.6.1 表面形貌的观测和表征第46-47页
        2.6.2 表面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第47页
        2.6.3 改性 PVDF 膜表面基团分析第47页
        2.6.4 膜载双金属颗粒的晶形分析第47-48页
        2.6.5 比表面积测定第48-49页
        2.6.6 接触角的测定第49-50页
第3章 Pd-Fe/PVDF-g-AA 的制备和表征第50-68页
    3.1 新型膜载 Pd/Fe 催化还原剂的设计思路第50-57页
        3.1.1 粉末纳米 Pd/Fe 双金属颗粒的制备第50-51页
        3.1.2 粉末纳米 Pd/Fe 双金属颗粒还原一氯乙酸的动力学研究第51-55页
        3.1.3 聚偏氟乙烯载体膜的亲水化改性第55-57页
    3.2 Pd-Fe/PVDF-g-AA 制备及工艺条件的优化第57-61页
        3.2.1 PVDF 膜碱洗脱氟改性工艺的优化第57-59页
        3.2.2 PVDF 膜接枝丙烯酸工艺条件的优化第59-60页
        3.2.3 PVDF-g-AA 膜负载纳米铁的制备及载铁量的优化第60-61页
        3.2.4 PVDF-g-AA 膜载纳米零价铁的钯化第61页
    3.3 Pd-Fe/PVDF-g-AA 型膜载催化还原剂的表征第61-66页
        3.3.1 改性 PVDF 膜的红外光谱分析第61-62页
        3.3.2 改性 PVDF 膜的亲水性的测定第62页
        3.3.3 PVDF-g-AA 膜的比表面积的测定第62-63页
        3.3.4 改性膜以及膜载钯铁双金属颗粒的表面形貌的分析第63-65页
        3.3.5 改性膜以及膜载双金属颗粒的 XPS 分析第65-66页
    3.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4章 Pd-Fe/PVDF-g-PAA 的制备和表征第68-85页
    4.1 接枝聚丙烯酸的 PVDF 改性膜的制备方法及工艺优化第68-73页
        4.1.1 改性 PVDF 膜接枝聚丙烯酸的方法第68页
        4.1.2 直接接枝法制备接枝 PAA 的改性 PVDF 膜第68-70页
        4.1.3 PVDF-g-PAA-1 膜制备工艺的优化第70-71页
        4.1.4 原位聚合法制备接枝 PAA 的改性 PVDF 膜第71-72页
        4.1.5 PVDF-g-PAA-2 膜制备工艺的优化第72-73页
    4.2 接枝聚丙烯酸的 PVDF 改性膜负载钯铁双金属颗粒第73-76页
        4.2.1 PVDF-g-PAA-1 膜载铁量的优化第73-74页
        4.2.2 PVDF-g-PAA-2 膜载铁量的优化第74-75页
        4.2.3 PVDF-g-PAA 膜载纳米零价铁的钯化第75-76页
    4.3 接枝聚丙烯酸的 PVDF 改性膜负载的催化还原剂的表征第76-84页
        4.3.1 接枝聚丙烯酸的 PVDF 改性膜的红外光谱分析第76-77页
        4.3.2 接枝聚丙烯酸的 PVDF 改性膜的亲水性的测定第77页
        4.3.3 PVDF-g-PAA 的比表面积的测定第77页
        4.3.4 PVDF-g-PAA 膜及其负载钯铁双金属颗粒的表面形貌分析第77-82页
        4.3.5 Pd-Fe/PVDF-g-PAA 的 XPS 分析第82-83页
        4.3.6 膜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晶形结构分析第83-84页
    4.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5章 膜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催化还原一氯乙酸第85-108页
    5.1 不同的还原体系对一氯乙酸脱氯效果比较第85-87页
    5.2 膜载纳米颗粒催化还原一氯乙酸的影响因素第87-97页
        5.2.1 膜载纳米颗粒的钯化率对一氯乙酸脱氯率的影响第87-89页
        5.2.2 膜载纳米颗粒的投加量对一氯乙酸脱氯率的影响第89-91页
        5.2.3 一氯乙酸的初始浓度对脱氯率的影响第91-93页
        5.2.4 溶液的初始 pH 值对一氯乙酸脱氯率的影响第93-96页
        5.2.5 反应体系温度对一氯乙酸脱氯率的影响第96-97页
    5.3 膜载双金属体系脱氯一氯乙酸的反应动力学分析第97-100页
    5.4 膜载纳米 Pd/Fe 颗粒催化还原一氯乙酸的机理简析第100-103页
    5.5 膜载纳米 Pd/Fe 颗粒体系的稳定性第103-106页
    5.6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6章 膜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催化还原二氯苯酚第108-125页
    6.1 不同的还原体系对 2,4-二氯苯酚的脱氯效果比较第108-109页
    6.2 膜载纳米颗粒催化还原 2,4-二氯苯酚的影响因素第109-121页
        6.2.1 膜载纳米颗粒的钯化率对 2,4-二氯苯酚脱氯率的影响第109-113页
        6.2.2 膜载纳米颗粒投加量对 2,4-二氯苯酚脱氯率的影响第113-115页
        6.2.3 二氯苯酚的初始浓度对脱氯率的影响第115-118页
        6.2.4 溶液初始 pH 值对的脱氯率的影响第118-121页
    6.3 膜载双金属体系脱氯 2,4-二氯苯酚的反应动力学分析第121-122页
    6.4 膜载纳米 Pd/Fe 颗粒催化还原 2,4-二氯苯酚的机理简析第122-124页
    6.5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结论第125-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个人简历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曲线啮合轮精密传动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ZrCuNiAl非晶合金的原子尺度结构演变和变形行为研究